雨水一候獭祭鱼:“獭祭”也是一种精神

雨水时节的前五天,是雨水的一候,名为“獭祭鱼”。

獭祭鱼这一物候,表面上虽然讲的是水獭在河边捕食鱼儿,并喜欢将它们堆砌陈列的现象,但其实暗含着早春时节气候的明显变化。

这样的变化,与立春时节的两个物候有着时间上的巧妙联系。一个是立春的一候“东风解冻”,一个是立春的三候“鱼陟负冰”。


在自然界之中,风向,是最早到来且能被感知到的物候之一。所以古人将四季之风分为八个方位风,而东风的到来,便是春天最早的信号。

东风带来和暖的气温,使冰寒了一冬的大地再次感知到温度的回升,春天由此开始。

因此古人很浪漫地认为东风可以“解冻”。不只是解除地面的冰冻,也同时解除了水面的冰冻。

到了立春的最后五天,无论是河面还是湖面,上面的冰层已经融化地差不多了,水面上剩下零星的碎片,鱼儿们纷纷开始浮出水面感受春天的氧气与温暖。

自然里的不同物种也开始逐渐活跃起来。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大自然的食物链条总是环环相扣的,鱼儿们日渐活跃,也预示着它们的天敌也开始活跃起来。


到了雨水的初候,便是水獭最开心的时候了。鱼儿们纷纷浮出水面给了水獭可乘之机,若是哪群鱼儿们在浮水时不幸遇上水獭,则多半会失去了性命。

水獭是一种十分贪心的动物。它不像其他大部分动物一样捕食在于追求吃饱,一旦饱餐后便短时间内不再进食。水獭常常是优先追求食物的数量。

每次猎捕到的鱼儿往往只咬上一两口便放到一边,然后再继续去多抓几条来。所以人们观察到它的喜好,认为它的这种行为是在“陈列祭祀”一般,取名为“獭祭鱼”。

后来这种有趣的现象,被文人们用成了一种典故。若是哪位诗人在写诗时引用典故过多,就会被称为“獭祭鱼”,意在罗列典故之多就像水獭祭鱼一般。


历史上公认的最有名气的“獭祭鱼”诗人,非李商隐莫属。

单是《锦瑟》一诗,短短八句就用了四个典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生烟皆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

所以有后人评价李商隐:“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集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所以獭祭一词,最早讲的是李商隐为了多引用典故,所以每每作诗时都会翻阅大量的书籍,那些书籍被翻开堆在一起,就像水獭祭鱼一样。也可以理解为是“大量的典故检索”。

后来“獭祭鱼”一词便成为了文人的一种自我嘲讽。


说到用典这回事,还有一位辛弃疾曾写过一首词,总共十句话,却句句都有典故,这首词名为《踏莎行·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小人请学樊须稼。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整首词都在大量化用《论语》一书的内容作为典故。如您有兴趣,不放探究一下此诗,都用了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文人们常常对“獭祭”的行为略带贬义,大概就是觉得如只顾大量用典,成文即晦涩难懂,又有些显摆“知识渊博”的嫌疑。

而如果把“獭祭”理解为积累知识的过程,就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了。

倘若今日的我们在学习时也有古人“獭祭”的精神,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文:尔雅    图片:pixabay

本文由尔雅慢生活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雨水一候獭祭鱼:“獭祭”也是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