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小记:为政第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对他说:孟懿子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说: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活着,侍奉要符合礼,去世,安葬要符合礼,祭祀要符合礼。】


      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三桓之一,鲁国真正掌权的贵族,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樊迟是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少孔子三十六岁,后文有樊迟问怎么种花种草的事,还被孔子骂过。从这一段起连续三段写不同的人问孝,孔子的答案都不一样,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孟懿子作为权贵,主动来问孔子,孔子回了一句不要违背就没有下文,是因为孟懿子没有接着问,孔子也就不做解释。我想这其中原因有二,首先是孟懿子作为权贵,趾高气扬又好面子,不会细问;其二就可以联系后文,孔子多次强调对国君、朋友说话要讲究分寸、时机,别人不愿意听你就不用说,孔子是这么教人的,自然也是如此做人。接下来写驾车这一段,似乎在描写孔子意犹未尽的那种状态,于此也侧面说明了圣人活得真实,不做作。樊迟作为学生,听到老师的教导自然会问“无违”的具体所指,孔子则从生前生后事强调用礼来对待就是不违背的意思。

      孝是贯穿论语一根很重要的主线,前文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都是讲到孝,后文还有很多。孔子始终强调侍奉父母要合乎礼,对于父母的教导要铭记、践行,日常的行事要恭敬,少对父母吹胡子瞪眼,少坑爹妈的钱财等等都是礼,但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还没有完全做到,值得反思。再说到父母去世,说起来也怪,平时没看到一点孝顺,死了后把丧葬之事办得大张旗鼓、热热闹闹,中方、西方葬礼的东西一股脑儿都用上,外人看来都说:“这家子女真不错!”不错在哪儿呢?人都没了,大肆操办于事无补,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中国人在重要节日都会祭祀祖先,比如清明,我们把祖先看得比一切信仰都重要。我来自农村,除了清明那几天,祖坟山都是杂草丛生、坟头的花草也盛开、凋落了一轮,把祭祀当做形式不合礼,自然谈不上孝了。

      圣人难做,就像有句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孝顺父母做不到事无巨细,但可以做到和颜悦色,做事说话不摆脸色,能听父母的唠叨,因为唠叨也都是父母的爱;做不到大富大贵,但可以做到不让父母去扛自己的房子、车子、结婚之事;做不到天天挨着父母,但可以做到常回家看看。昨天和老婆、老妈去看望生病的姨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病来如山倒,再强健的人被病魔缠着也会迅速衰老。在回来的车上,我和她们说,人到了一定年纪,只要不是彻头彻底的昧着良心,都会回归家庭,知道家人的重要性,今天写到这篇,我不禁感叹,等我们回归家庭,父母尚能康健否?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论语小记:为政第二·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