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理论

麦穗理论来源于一个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关的故事。

一天,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向老师求教道:“我们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呢?”苏格拉底没有正面给出回答,而是带他们三个来到了一块麦田旁。让他们依次穿过这块麦田,并在穿行麦田的过程中摘取一株最大的麦穗,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一下:他们不能走回头路,并且只能摘取一株。

第一个弟子在麦田中刚走了几步,便看见一株明显大于周边同伴且还算饱满的麦穗,心中一阵得意,以为自己就是天底下最走运的人,于是毫不犹豫地摘了下来。反正时间还早,就再看看呗!于是,他继续前行。这一前行可不得了,真把他给气坏了,前面竟有许多麦穗比自己摘的那株要大很多。世间要是有后悔药就好了,可世间有吗?没有。所以,他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前面那位师兄的教训,“一定要沉得住气,不要轻易下手,千万不可重蹈师兄的覆辙。”他一再地这样告诫自己。左顾右盼,东挑西拣,每当他看到一株大的麦穗要采摘时,“要三思啊,后面可能还有更好的”。师兄失败的阴影涌上心头,于是,他把欲摘麦穗的手又缩了回来。

可他却忽略了先人的警句:“不要坐失机会,当时机把有头发的头伸出来而没有人去抓时,回头它便会伸出一个秃头来。”当他快走到麦田边时才发现,前面那几个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好将就摘了一株。一般来说,越靠近地头的麦穗,长得越干瘪,所以,他摘得的那株当然称不上是最大的了。

有先下手而致失败的前例,也有后行动也不成功的后例,第三个弟子可以说是在经验上有了充足的借鉴,是有备而进麦田的。他是这样考虑的:把整块麦田分成三份,在前1/3麦田里将麦穗分成大、中、小三类;在中间的1/3麦田里对前面所分的类别进行验证;在最后的1/3麦田里下手,摘取属于大类中的那株最美丽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整块麦田中最大最金黄的那一株,但他迫于规则的限制,自己已经尽可能地争取到最好的结果了,因此,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也摘得了一株相对饱满的麦穗。

苏格拉底给弟子的这个无言的回答让人回味无穷。仔细一想,人生不正如穿越麦田嘛,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株麦穗,必须有莫大的勇气并付出相当的努力。有的人下手太早,一进麦田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了一株自认为是最饱满、最美丽的麦穗,沾沾自喜。结果是在麦田里走得越深,越会发现还有更加饱满、美丽的麦穗,但是自己却没有了再摘取的机会,后悔吧?郁闷吧?

而有的人是考虑太多,一路走,一路挑,挑来拣去,埋怨这株麦穗不够饱满,抱怨那株麦穗不够漂亮,觉得大麦穗总在后面,始终没有下定摘取的决心。结果走着走着,不觉已经到了麦田的尽头,发现自己身边的麦穗越来越少。最后,迫不得已,只好将就着摘一株充数。不用说,麦田尽头的麦穗肯定是又瘦又小的。事后比较才发现,自己挑的这株是所有麦穗中最小最难看的,更后悔吧?更郁闷吧?

生活就如同经济学上所讲的,任何一个问题从来都没有最优解,而只有最满意解,甚至是只有相对满意解。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或者白雪公主,但是现实生活总是存在着偏差,就如同你在麦田里摘取了一株麦穗之后,总是会发现田里还有比自己手中更大的麦穗。和我们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很可能不是人群中最出众的一个,但只要我们喜欢,这就足够了,正所谓“我选择,我喜欢”。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