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那支气势恢宏、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已经从范家村出发,返程回扬家沟村了。
书接上回。
为什么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呢?说的就是那股把新娘子范水黄金凤冠上镶着金丝边儿的红盖头掀走了的妖风,还真地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正当那架颇为气派的八抬大花轿子经过小桥的时候,这股不知何处而来的妖风又开始作妖了。
这妖风的风力感觉要比刚才在范家院子里的时候还要更加地强劲。那架八抬大花轿子上五彩的丝绸全都被扬了起来,随风漫天飞舞;那支秧歌队伍中刚刚还在手舞足蹈地扭着秧歌的人手里和腰间的彩色丝绸也都被扬了起来,跟着凌乱起来。一时间,小桥上面竖起了一道道的“彩虹”。
谁知道这股妖风竟然变得越来越大,愈来愈猛,接亲队伍前进变得愈发地艰难了起来。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些原本是紧紧地绑在八抬大花轿子上的五彩丝绸竟然都自己解了开来,随风而去,飘向远方;那些原本是牢牢地系在秧歌队员腰间的彩色丝绸竟然也都自己松开了,伴风而去,飘向天际。这些彩色的丝绸最终都落到了桥下小河的下游,随着河水流逝得无影无踪。
经过妖风的一番吹拂之后,它也开始渐渐地平息了下来,热情过后一切终将归于平静一般。
接亲的队伍已然是被这妖风吹得没了原先的气势。那琼海高傲的毛驴此时已经被吹得垂头丧气,两侧的鬃毛和尾巴上的驴毛都被吹得乱七八糟的了;那支秧歌儿队伍里的人因为没了彩色绸子的加持也变得没了刚才的四射活力;那八个身强体壮的轿夫此时也像是菜地里蔫了吧唧的茄子一般毫无生气可言;那刚才还锣鼓喧天的声音此时也已经像那群在杨树上叽叽喳喳乱七八糟地叫喊着的麻雀一般变得刺耳又难听。
只有那琼海经过了这大风之后依旧坚挺如初,仍然得意洋洋,不知道是真地坚挺还是假地得意;只有那范水在轿子里面晃来晃去地,依旧尚存些许的兴奋和喜悦,不知道是真的兴奋还是假的喜悦。二人表面看似平静甚至有些高兴,但是其实,都是一些所谓的强颜欢笑,装给别人看的罢了。
扬家沟村的村民们此时又聚集在了道路的两旁看起了热闹。
噫?真是奇奇怪怪,这支几个时辰以前还是气势昂扬的接亲队伍此时此刻怎么变得蔫头巴脑的了,跟刚才的那股子气势比较起来真是大相径庭,具有天壤之别。知道情况的知道这是在迎亲,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办丧事呢。
这队伍的人倒还是不老少,只是也都是蔫头耷脑。在宽敞的道路上走起来空间倒还算是非常富裕;可是到了比较狭窄的小路,那迎亲队伍里的人差点儿就要把那围观的扬家沟村民给挤到两侧的田地和水沟里去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吧,这迎亲队伍经过了千难万险和艰难险阻,终于是有惊无险地安全到达琼府的门前。
在那个奇奇怪怪而又不太正经的媒婆的指引下,琼海跨下他心爱的驴子,大步走到大花轿子的面前。两旁的下人再一次掀开轿子的帘子,新郎官琼海伸手温柔地将新娘子范水扶出了轿子。虽然接亲途中遇到了很多的不愉快、不顺利,甚至是不太吉利的事情,但是二人仍然互相以笑脸相迎。毕竟,情人眼里才出西施,相看两不厌嘛。
在那个媒婆的指指点点下,二人又经过了一连串的结亲程序,履行了一连串的风俗习惯,终于是要进到琼府的院子里面了。
这琼家院子的大门和这琼家大门的门槛还有这琼家院子的地面和范家的比起来可以算是一个天上人间,一个人间炼狱了。
进到琼家院子的这一路,一对儿新人既没有被任何的门槛或者石头绊倒,也没有被什么歪脖子树的树枝刮到,可以算是比较地顺利了。
范水是第一次进到这琼家的深宅大院,尽管头上的那块儿红色半透明方巾遮挡住了她的大部分视线,但是还是能让她看个大概。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和小鸟、院子里的小桥流水和假山,鹅卵石铺就的地面,还有琼府巍峨雄伟的建筑都让她十分好奇而又感叹不已。
她尤其注意到了院子里的那棵歪脖子树,仿佛跟她家里院子里的那棵很像。不!简直就是一模一样的啊。这让她感到十分奇妙而又疑惑不解,这世间还有两棵长得一模一样的歪脖子树吗?算了,现在去想这些事情做甚,还是安安心心地把亲给结成了才是最重要的。
此时的新娘子范水紧跟在新郎琼海的身后,周围簇拥着随行的下人和那些忙前忙后张罗着前来参加喜事的十里八乡的宾客的仆人,琼家气势的大门口外聚满了前来看热闹的扬家沟村民,这人数、这场面一点儿都不输给那范家门口围观的村民。
说回那些前来参加喜事的宾客。这些宾客当中有位高权重的政客,有精通买卖的商人,主要是跟琼家有木材生意往来的商人,有文化底蕴浓厚的教书先生,还有琼家以及范家的一些亲戚朋友。这些宾客几乎是挤满了琼家整个偌大的院子,就连那棵歪脖子树下面都放了两张酒桌。这一个酒桌可以坐8个人,这院子共摆了有二十几酒桌,再加上那些个忙前忙后的仆人和那些个忙里忙外的下人,加起来大概有两百多人。这在整个扬家村乃至方圆几百里的村子当中都是十分罕见的,由此琼家的人脉、琼家的权势和琼家的财力可见一斑。
这酒席是摆在院子里的,也就是户外的、露天的,幸好那天到目前为止还都是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要是下上一场大雨,或是遇上刚才的那两股妖风,恐怕这亲事算是结不成了,全部都要泡汤。
这不,还没多想呢,这就一语成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