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带班 | 我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张贴“我能行”标语!

最近一直在思考:

为什么我带的明明是优秀生的班级,却时常表现的强差人意?

在实际班级管理中,我们总是用更高的标准来看待这些学生,总是在无意间寻找学生的不足,以期待学生表现的更好。但往往我们看到学生的优秀时,认为是理所应当,而看到失误不足时,又解读为令人失望。于是,我们都抱着“狠铁不成钢”的要求来强压学生,学生感到的是更大的压力,在相互的比较中,渐渐失去了“我是优秀生”、“我能行”的信心与动力!


当我看到《象与骑象人》一书中谈到关于“潜意识”的一段文字后,我深有感触——为什么不能在教室里为学生创造一个潜在的积极暗示环境,以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呢?

书中先谈到一个心理学的实验:

假设你自愿成为以下实验的被试。首先,实验人员会给你几个跟文字有关的问题,告诉你答完后就过去找她。这些问题很简单:有几组各含5个词的词组,你可利用其中4个词随意造句。比如,用“他们/她/打扰/探望/经常”来造句,变成“他们经常探望她”或者“他们经常打扰她”。几分钟以后,你做完了测验,并依照指示从实验室出来到走道上。这时,实验人员就站在那里,但她正和某人聊天,看都不看你一眼。你认为你会怎么做?如果你造的句子中有一半的句子有粗鲁之意(比如,打扰/厚脸皮的/侵略地),你可能会在一两分钟内打断她的谈话,并对她说:“我做完了。现在我该做什么?”可是,如果你拼凑的句子中用到跟礼貌有关的词(他们/她/尊重/看见/通常),那么你很可能就会乖乖地待在原地,等实验人员发现你,而且一等就等了10分钟。

之后,作者又谈到:

同样的道理,接触到与“年老”有关的词,我们走路会变慢;接触与“教授”有关的词,会让人在玩棋盘游戏时变得更聪明;接触到跟“足球流氓”有关的词,人则会变笨。这些效应不是因为我们有意识地阅读这些词所产生,而是当这些词出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种效应就会发生。也就是说,这些词是以几百分之一秒的速度闪现在屏幕上,速度快到连我们的意识都捕捉不了。不过,我们心理的某个部分真的会看到这些词,并设定出后续动作,而心理学家检测的就是这些后续动作。(P20-21)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在潜意识中接受一些无意中感受到的作息,而这些信息就在有无形中影响着你的行为。

能不能借助这样的潜意识环境,唤醒学生的信心与动力呢?

既然词语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效果,那,我就是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积极的标语情景吧!

我决定试一下。

怎样的标语有积极的暗示效果呢?

嗯,最好是给学生以信心与指示的。

成功!努力!……

于是,我想到了这样几个词:我相信、我能行!我努力,我成功!

如果说“我相信”能给学生以信心的话,“我能行”就是信心产生的效果;而“我努力”,就是在信心的基础上的行为方向,而“我成功”就是努力之后,产生的良好结果!

我翻一下办公室里的材料,只找到黑色的卡纸。

黑色?会不会很沉闷呢?

如果对色彩对比强烈的黄色来写字会怎样呢?

找到一瓶黄色的水粉色和彩笔,拿出我中学时的书法功底,把这几个字写到了黑色卡纸上,感觉不是很好的。

我告诉学生:如果你每天早起时,在心中默念三遍这十二个字,我想一定会有神奇的功效的,不信你试试?

学生笑笑:试试就试试!


标语“我相信、我能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康老师带班 | 我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张贴“我能行”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