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洛川~我的故乡

90后孩童的年代,不过是家长与经济现实作斗争的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拂过,农村开始展现出新的面貌,至于爸爸口中经常所说的老院子,大抵是没了印象,老院子里爷爷奶奶和五个孩子生活的日子还是没办法想象,是热闹还是拥挤,只觉得爸爸每次回忆起都是幸福的眉眼。

至于我,最早的记忆莫过于在新院子里还是只有两个窑洞的院子时,有一天爸爸就问我上学去不?我说去,就这样,爸爸用他那飞鸽牌自行车一巅一巅的载着我去学校报了名,记得是学前班,老师是个美丽的孕妇,爸爸载我去报名的路上,脚被自行车夹到了,而我也就5岁的样子。

开始上了学,那时候感觉上课的时候每个人都听的特别认真,不知道是因为要手背后坐端正头抬起的缘故,还是大家都比较喜欢学习,我猜是前者,因为那时候的老师都很凶,还会打人。

记忆中的故乡全在田野间,乡村里。

一放学,一堆小伙伴踢沙包、跳皮筋、玩泥巴、一直到家长出来找的时候才回家,回去自然少不了一顿训斥,衣服也脏的不成样子。

我们村小学算是附近最大的小学了,舅舅姨姨家的表哥表姐也来我们家,晚上一起睡觉,白天一起上学,孩童时光无忧无虑,唯一的忧虑就是妈妈管的太严,看电视的时间总有限制,家里那台15寸的彩电,也陪我们度过了整个小学。晚上看电视,早上5点起来爬被窝写作业的时光也是历历在目。

一到寒暑假,妈妈总会喊我帮她干活。

夏日的麦场,秋日的麦田,风吹麦浪的感觉只有那时候也才真真切切。

记得小麦那时候并不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爸爸说从我出生那年,家里就开始种了果树,也就是我的年龄就是家里果树的年龄。在洛川,大部分人都是在90年之后种上果树的,这也得感谢洛川的苹果之父~李新安,是他发现洛川早晚温差大,土壤条件等适宜种苹果。现在洛川俨然已成为苹果之乡,但是关于故乡的概念,还是总觉得少了点牵绕。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上了高中,就去了县城,开始对县城的每条街道有了些熟悉感,步行街、府前街、府北街,还有曙光路,还好现在每年回家,这几条街道并未有多大变化。陪爸妈家人依旧是每天绕几圈几圈的逛。

05年,爸爸重新盖了房子,住的也宽敞了,小院也大了许多。可是爷爷倒是没住多久就不在了,至今仍会偶尔想起爷爷每周上学前偷偷给我塞钱的情形,爷爷最爱吃蛋糕店里软软的那种小蛋糕,我每周回来也都会给他带一些。

图片发自App

小院里,妈妈总会在春天种上很多蔬菜。

家在洛川,关于故乡,每每想到的都是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日子在变,可是质朴的家人和亲情永远不变。

家在洛川,行政区划属于延安,但是我们都说得一口纯正的关中话,陕北方言我们并不听得懂,记得高中有个同学是子长的,三年了我们真正没说过几句话,实在难以理解。

家在洛川,2016年一时兴起,申请了家在洛川的微信公号,实则并未发过几篇文章,后面工作之后更是懈怠,直到昨天表哥问我是否已经注销,我才忽然想起,我们似乎已经走的太远,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家在洛川,上大学之后就很少回家,最多一年回去不超过五次,关于洛川的记忆实属模糊,我在村子里也属性格孤僻的姑娘,回家后只得伴在爸妈身边,小时候的玩伴也结婚生娃,生活从此完全不同,倒也就不怎么来往了。

家在洛川,现在买苹果只要尝一口就知道是不是真正的洛川苹果,每次离家爸妈总会说带苹果,我总是不愿意带,嫌太重。但是爸妈每次来看我,总不忘带苹果给我。

图片发自App

家在洛川,以后要坚持,写字写文。

不能为了生活,而丢了“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在洛川~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