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专题|给压岁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导读: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

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

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铅笔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纯如散钱之风盛行。

当春节时“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

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辟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

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业移到了春节。

春日三千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清明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希望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

二十世纪70年代,压岁钱只有几毛钱,1元、2元已经是很大很大的金额了!

80年代,不少家庭已经习惯了发压岁钱。那时的小孩子能拿到5元压岁钱,就会很高兴。

90年代,压岁钱的标准提高了。到银行换新钱给孩子们发压岁钱的多起来了,一般换的是10元面额的。那时的孩子能在一个亲朋那里得到20元压岁钱,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

进入2000年以后,一般的家庭为孩子发压岁钱,一出手至少是50元。那时的孩子过一个年可以得到几百甚至上几千元压岁钱。到我们银行换新钱的,多数都换50元面额的。

而近几年,10元20元的几乎没有,50元的也少的不能少了,给孩子发压岁钱一般都要100元,关系稍微好一点的还得200元,有的还要发500元甚至1000元。

简简单单的过个年,小孩的口袋都变得鼓鼓的。

在近几年,压岁钱有的时候更是变相成为大人们人情往来的交际活动。

压岁钱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祝愿。

即使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我们也不应改变它原本所代表的意义,尽量不把它变成攀比的工具,更不要用压岁钱来炫耀。

今日话题:你们孩子一年的压岁钱是多少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压岁钱专题|给压岁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