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战斗”的豆包塞肉

          前两日去山中自驾游,午餐至一小镇餐馆就餐时,尝得一味豆腐很是可口,清爽滑嫩的口感让老饕很是满足,忙叫来老板问豆腐采购于何处。老板告知这是小镇唯一的豆腐店送的货,因这家豆腐店用的是当地山泉水煮的豆浆,配以卤水点制,所以才有的这样的口感,周围的乡镇村民常常到这家采购豆腐。餐后依照老板指引找到豆腐店购得5斤,回家的路上不停的向家人絮叨着如何“消灭”它们,一斤拌小葱,一斤做麻婆豆腐,一斤冻起来吃火锅,一斤炖砂锅,还剩一斤干嘛用呢?想了一路没了主意。大女儿在一旁不满的说:是不是这几天只有豆腐,没有肉了?我不仅灵光一闪,剩下的来个豆包塞肉不就行了。

        豆包由豆腐制坯,油炸而成。首先豆腐改刀成5CM见方的小块,火上放蒸锅,烧开水后放入豆腐,大火蒸透,取出,放凉。这一步骤即可以去除豆腐中的豆腥气,又可以降低豆腐的含水量,便于豆包的发起成型。

        另起一锅烧热,务须烧到很热,再倒入油料,这样可以防止凉锅热油造成原料粘锅。炸制的油料建议选择豆油,不会影响豆腐的口味。油炸时温度对豆包影响很大,温度过低炸制时间过长,容易产生“豆包喝油”现象,严重影响口感。油温过高,则不易起泡,引起 “放泡”,很不安全。所以豆腐坯下锅油炸时,油温要掌握在四成左右,才能使豆腐坯内部剩余的水分气化膨胀,表面缓慢失水。用手勺轻推锅里的油,而不是直接推豆腐,靠油的转动把豆腐带动起来,从而达到受热均匀,不沾不堆的目的,等到豆腐徐徐膨胀变形鼓起,全部上浮结壳以后捞出(油温简单的识别方法就是,一次下3、4块豆腐坯,入锅以后见豆腐马上上浮,油温就较为恰当)。

        再放到六成油温中复炸至表面金黄,捞出控油、冷却、千万不要堆在一起,避免失了形状,至此豆包制作完成。

        利用豆包冷却的时间,调制肉末。选择三肥七瘦的猪肉,放入葱末,姜末、料酒、酱油、盐、少许胡椒粉、淀粉、用花椒煮成的花椒水,顺方向搅拌上劲待用。

        取一个豆包用筷子戳个洞,将调制好的肉末塞入其中,这一步要有耐心,依次逐个塞满。

        火上放上炒锅,有少许底油,将塞肉的一面下入锅中稍稍煎一下,防止肉末散出。然后下入八角、桂皮、葱、姜、蒜、炒出香味,再加入酱油、生抽、糖、清水(或是高汤)以没过豆包为宜,大火烧开,小火炖上20分钟,视剩余汤汁的多少下入些淀粉水,使汤汁浓稠一些,装盘后撒上翠绿的葱花。

        端上桌,用筷子夹起一个豆包送到嘴边,鼻子在受到香气刺激的同时,迅速调动双唇咬向对方,各种香料的味道在芡汁的包裹下率先反攻味蕾,上下门牙的闭合间,豆包用它软韧的外衣结合着肉丸的弹性奋力做着反击,最中咬肌取得了胜利,豆包依然顽强的将它身体中鲜美的肉汁从嘴巴的缝隙中溅射而出,向你述说着的不屈。后槽牙上下研磨着经过油炸、烧制后变得酥软、绵韧的豆衣,紧致、微弹的肉丸不时挺起残躯冲上前来挡在它的身前,最终舌头被他们水乳交融的汁液所打动,翻滚中将他们送入了食道。

        顷刻间米饭被殃及池鱼般的配着它们下入肚中,擦擦油汪汪的双唇,拍拍鼓鼓的肚子,慢慢的回味刚才嘴中的那场“战斗”。

你可能感兴趣的:(“顽强战斗”的豆包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