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原创《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一部分:文明1.0--部落家园 /续上:
四、假如孝道远离,人和动物一样养儿不再能防老
假如真的其中有一方“毁约”会怎么样呢?造成的结果读者其实已经看到了:第一,假如父母一方没有尽到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提前结束抚养甚至根本不抚养孩子,那么就不要指望孩子一方会乖乖的给你孝敬养老;第二,假如儿女已被抚养成人,却自私到不在乎给父母养老、甚至啃老、弃老,其他年轻人看到这种社会现象:即使儿女满堂,老了以后还是要孤独终老。他自然会好好想想:是否还有必要省吃俭用,耗尽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只是为了去延续人类的基因?于是一个人类难以启齿不肯面对的社会问题“拒绝生育或少生育”就出现了。(这个话题在第二部分章节父母与子女相争中还会继续探讨)
东西方对孝顺文化看法不一,观念上有所不同,中国老人的晚年生活与欧美老人的晚年生活相比各有利弊。有的欧美老人羡慕中国老人的晚年生活,能与子女常在一起,甚至住在一起、常聊家长里短,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而中国老人也羡慕欧美老人晚年的潇洒自由和独立、清净,不需要儿女常伴和养老。这两种观念表面看好像各有利弊,但我们再深入剖析才知道问题所在。
更多的中国老人晚年愿意帮子女做家务、带孙子孙女,支撑子女的时间更长,从表面看中国老人好像有点迂腐,不会享受晚年生活。其实,根本原因是中国人的传统是“儿孙满堂、老有所依”,传统观念是晚年生活可能更多的会依靠子女,相互有依存照顾的默契。而欧美西方文化在近现代则更多提倡独立与平等,多数在孩子成年后,就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多数不会给子女买车买房、张罗婚姻,不用伺候媳妇坐月子,也不用带孙子,当然也不会过多指望子女将来给自己养老、赡养照护,看起来西方老人更单纯更和谐。在最近三十年来,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也在学习西方老人的养老观,逐渐不指望儿女来养老,甚至把这个当做引以为傲的资本,一些人五六十来岁就花钱为自己预定好了养老院房间,以备在不能完全自理的时候入住。
看起来这种长幼之间的独立与平等没啥问题,好像这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但其中有几个问题:人类父母自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就超越了原始本能的抚养期7-8年,父母协商一致甘愿省吃俭用延长抚养孩子10年甚至20年,难道只是父母因为缺乏娱乐活动打发时间吗?难道是父母们责任心爆棚,愿意为人类文明发展培养人才吗?假如抚育孩子的付出与养老赡养的收获完全不对等,那么这20年的养育责任岂不成了父母人生最大的负债,这将极大的削弱父母个人一生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比如,我校有很多的女老师,那些生育了多胎又十分顾家要照顾小孩的女老师,她们大多数在工作事业上的竞争力很明显就不如那些仅生一胎或者丁克一族(婚后不要孩子)的女老师,其中原由大家都懂的。另外,该现象又对应了另一个现象:我接触过很多老人(包括退休老师),当老人耗尽一生积蓄和精力抚育了几个孩子长大,而孩子们长大后却暗中推诿不想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这一类老人的晚年是最为凄凉的,还成为其他老伙伴的笑料。而那些只生一胎或者丁克一族的老人,更容易攒够了自己的养老费,早就谋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所以问题悖论就是:父母少生或者不生,少为人类繁衍做贡献,反而能让自己的事业更有竞争力,更能攒钱,个人价值更高。这个逻辑真的是正常的逻辑吗?
回过头再反思:“先进”的文化提倡独立与平等,那么不生育或少生就能最好的诠释相互回报的平等。其潜台词是:孩子,既然你将来不用给我养老,那我也不用生你,相互不见,彼此生活可以会更简单一点!
清楚上面一点后,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出现同样的现象:一旦经济开始腾飞、生活质量提高,一旦有条件追求生活独立与平等、追求自由解放,社会整体生育率就开始直线下滑。而几千年来,人们即使穷得每天睡稻草席、手里只有窝窝头,只要还能活下去就没想过要阻击生育。
有人反驳说,现在发达地区的人之所以不愿生育,主要不是因为孝道环境远离,而是因为现代人面临更大的工作竞争压力,房贷车贷、子女教育成本巨大等等困难。诚然,这些因素确实是生育率降低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核心的原因,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目前部分欧美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是公认的高福利国家,公民福利和保障世界最优,生活优越且较为悠闲,假期多。假如多生孩子,每月可拿各类生育补贴和物资,生育假期也很长,但即便如此优越,生育率却并没有随着社会福利增加而增加,还是在逐步下降至不到2.1更替水平(要维持人口稳定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至少要维持在2.1)。网上资料据查近年欧美发达国家生育率大致为冰岛1.92,瑞典1.90,挪威1.82,芬兰1.78,德国1.54,浪漫法国1.87。号称世界上儿童最幸福的国家荷兰仅为1.59,而在1960年代福利条件较差时的生育率还是3.12。在大城市里,我身边见过不少生活条件很优越,几乎没有工作压力的年轻人照样也不愿意多生育,甚至为了享受自由自在不生孩子的也越来越多。所以高福利、高保障、低压力就一定会促进人们多生孩子吗?看来不会。
第二个例子,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那个阶段多数家庭远比现在贫困艰难,给孩子做件新衣服都要等到过年,买一斤猪肉都要算好本月开支计划。我小时候见过身边很多家庭夫妻因工作原因时常分离,双方在企业的任务重压力大,每天夜以继日的工作比比皆是。那时房子住的很小,连厕所厨房都是公用的,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做饭靠煤炉,洗衣靠双手,摩托车小汽车更别想,在日常生活上消耗的时间很多。(有人竟然一边嚼着红烧肉一边说“从前他们的生活压力小、工作压力小”)但就在那个艰苦年代,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度超过5,生4、5个孩子的家庭比比皆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还像部落时代一样,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未来,是父母老了以后的全部希望和依靠!为了这份希望,再苦再累、天天喝粥吃腌菜也在所不惜。所以生活贫困、压力大、处在温饱边缘时就会少生孩子吗?看来也不会。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能给到孩子的条件水涨船高,该有的基本都有了,思想更解放了,但中国2020年人口普查总和生育率已经跌至1.3,极快的进入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行列之一,难道对比几千年来目前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压力更大了吗?
以下摘录一些我和某些学生的对话,深度分享,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有时一两个月都没给爸妈打电话,是爸妈经常打过来给我”;“我从来没想过爸妈会变老,没想过还需要我要给他们养老的日子”;“他们有退休工资,有养老保险,根本不需要我来赡养,他们跟我说我能管好自己就好了”;“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生儿育女成本这么高,我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想父母将来的事,他们没有要求我、也没责怪我”;“我跟宠物狗玩的时间比陪父母玩的时间长,给小狗服务的次数比帮爸妈干家务的次数多,带狗去看病的次数比陪爸妈看病的次数多得多,连我自己都觉得我对狗更亲近,好像宠物狗比爸妈重要”;“妈妈做家务时,我在玩游戏,爸爸叫我睡觉,我在玩游戏,奶奶去世时,我还在玩游戏,我觉得爸妈生下我最开心的人不是我,也不是爸妈,而是游戏公司”;“连我自己都认为,其实爸妈没生我可能会过得更好、更舒心、更富有”;“我看到爸妈目前的状态,想想我对爸妈的态度,今后即使我有念头,但其实我也很难照护好年迈的爸妈,一想到这些我就害怕,我害怕的不是照顾不好爸妈,而是害怕今后自己的孩子跟我一样,那时我该怎么办?我想我很难抑制住后悔生他的想法”。
看到以上我与部分年轻人的对话,至少看出一个问题:超长抚育和赡养长辈一定有着必然关联性,假如我们有意的割裂了二者的关联性,那么社会将逐渐走向畸形,人们既害怕承担赡养责任,更害怕履行生养的责任,总之是逃避一切可选择的责任。这种导致畸形的“病毒”还会复制传染,引发他在其他领域的逃避责任,比如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等。
当然,对话的学生中也有更懂事相对传统的,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说到父母的难处时有的还会掉眼泪,和父母定期有联系、和父母亲近,在家会主动干家务。让我惊异的是,这类学生竟然都有很大相似性:思想比较简单,办事能将心比心,为人的亲和力普遍比较好,绝大多数不抗拒、不害怕生儿育女,而且普遍接受今后生一个和自己性情一样的儿子(女儿)。其实,在这类学生的思想里,是将抚育儿女和赡养父母这两件事情有机的关联起来的,他自己和自己的父母都在享受这种关联带来的幸福感,因此他们便不会害怕将来的孩子会给自己带来“失望”。
从这些对话案例,印证了生育意愿降低的思想根源是:从利己的实用主义出发,既然生育无用、孝道远离,那么履行基因延续的义务便失去了动力。
五、与270多名老人的深度交流
我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职业教育,但中间有幸在一家高端养老院做了两年的负责人,有机会与养老院里近270多名长者有过各种交流接触,长者中有72%是8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不乏有各种器质性疾病,多数生活处于半自理,也有一些不能自理的老人。在这两年里让我深受教育,更深刻的感受到老人在退休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从生理到心理状态的逐渐变化,切身感受各个年龄段老人们的心态、对历史的思考、人生感悟,直接体验到他们的快乐或无奈、满足与遗憾,幸福及凄凉。在这两年,这么多阅历丰富的垂暮老人都成为我的镜子、我的导师,也让我有机会去深度思考人生的价值。
老人中真正能做到快乐到老、无疾而终的实在太少太少了。一旦过了70岁,身上时时有病痛相伴,药不离手,就像一个扔不掉的闹钟每天在提醒自己的行将就木。过了80岁或者90岁后,绝大多数人的幸福观、人生观开始逐步趋同,越来越接近原始本能带给自己的幸福体验,那就是两点:第一是保有健康,第二是享受亲情,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当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切身感觉到健康已毫无办法无可挽回的流失时,剪不断的亲情温暖就成为他们唯一的安慰和资本,它在老人内心延绵不绝、如此享受与渴望。他们会拿着那一张张泛黄的与孩子和亲人的照片每天看、每天擦,好像不看不擦就会丢失一样,就像在寒冬里极尽呵护那根小小柴火,独自享受那最后的温暖回忆。
住在高端养老院的长者们家庭环境都不错,单人间公寓房面积不小,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也能受到护工护士们每时每刻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我观察他们感受最幸福的时候,并不是在讨论自己有多少财产、还有多少房子,也不是护工贴心的照顾、不是写完一首好诗、写得一手好字的时候。他们最幸福最高光的时候是儿女们过来陪她聊天、陪她散步、陪她看病,帮她按摩,给她喂饭的时候。虽然这些事情护工每天也在做,但当女儿端着小碗给自己喂着小米粥,儿子在旁边拿着餐巾纸扶着背,多少年前与儿女们在一起的幸福记忆都会在这种温暖宁静之中慢慢的浮现出来,我从老人的表情中可以看出那种藏不住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无以言表。旁边的老人看到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任何人包括最专业的护工保姆,都无法代替自己的亲生儿女或配偶对自己的贴身照顾和陪伴。当老人得知儿女会过来,会提前半天就开始翘首以盼,逢人就说,生怕老友们不知道儿女过来探望。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弱势的老人需要的不单单是从身体层面的照顾,更要心理层面的安抚,这是对自己几十年来辛苦养育子女的一种肯定、奖赏和回报,它藏有一种无穷的精神力量。事实已经证明,凡是儿女能悉心照护的老人,晚年更加幸福美满。
为何会这样?原因是至少一万年来人类一直都是这样度过的。原始部落的人类老了以后不靠保险、不靠存款、不靠政府,就是要靠家庭子女晚辈们对自己的赡养照顾,这是一万年来老人们唯一的依靠,早在大脑中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它是人类幸福的源泉之一。
这种幸福感觉,不是来自我们所谓的投资回报,而是亲情暖流的延续流淌、生生不息,它的力量足以让老人减轻痛苦,甚至安详的离开!
我的爷爷是一位退休的老校长,双目失明已经有十几年,腰椎间盘突出比较严重因此腰部经常疼痛难忍,几乎不能走路、不能自理,另有高血压和肾结石、前列腺疾病,经历多次病危去医院。在爷爷96岁这年因为肺部感染严重积水,加上腰部疼痛,住院了一个星期,已经游离在死亡的边缘。是我叔叔推着或背着他去看病,孙子开路陪同、办手续,医生在抽出肺部积水时,爷爷坐着病床上安静的趴在叔叔的背上双手抱着叔叔的肩膀,由医生操作引流,抽出了满满一袋黄色积液。当时失明的爷爷缓缓的说了一句话,让我一直不能忘记:“幸好有儿子陪我,靠在他的肩膀上,我很有安全感,我一点都不害怕”。简单的一句话,透出了亲情的不离不弃,给老人注入的强大的心理力量,足以支撑96岁的他战胜病痛的折磨,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伟大的力量,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持有何种后天的观念,所有老人内心的感受肯定是一模一样的。一周后,爷爷又再一次在儿女亲情的呵护下战胜死亡顺利出院了。
我那99岁的奶奶和97岁的爷爷在我写到此处时都还健在,他们的晚年,是在我叔叔和婶婶的照顾下度过的,再加上孙子一家和姑姑的协助。二老养老的条件我不敢说很好,但这种亲情的环抱和家人的照顾,一定是最好的,他们两位的长寿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真正履行了“你辛苦的养我的小,我真心为您养老”的人生契约。
看这本书的读者,应该绝大多数都是身体健康、小于70岁的吧!我们有时很难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思考自己人生最后的几年的状态和思想的微妙变化。我们一直秉承的观念可能和我们的本能诉求是相违背的,人在外界功利主义影响下,可能是某些后天形成的错误观念的牺牲品,尤其以养老观念和婚姻观念为甚,从而丢掉了人生中“育儿”和“养老”过程中的幸福感。
这里顺便多说一句,我的堂弟(我叔叔的儿子)对父母也十分孝敬,家里家外都会照顾周全,而我叔叔的孙子又是十分懂事,不乱花钱、常常帮家里干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孝道就像基因一样,可以向下传承。因此,对长辈的赡养虽然并不会直接从长辈那里得到任何好处,但由于这种家庭文化基因的传承,会使得他将来从自己的子女那里得到回报。
这种传承,在本质上是家庭内成员的互助契约,建立起来很难,从父系氏族时代开始要耗费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能形成默契。但割裂却很容易,只需要几十年甚至一代人即可,一旦割裂极难再恢复。
我的年龄正好让我从小时候农村连电灯都没有的原始农业时代,连续亲身经历了几个时代变迁,现在跨入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代人。我亲眼见证了传统家庭的逐步离散和孝道传承的断裂。我这一代人能亲身体会到这50年来,人们是如何从饥饿到满足、再到不知足,从简单到复杂,从淡定到浮躁,从乐天到焦虑,从鸡犬相闻到邻里不识,这50年间我们做对了很多,但是也失去了很多。
六、自诩为万物之灵的我们最应该感恩谁、报答谁
“百善孝为先”出自中国清代学者王永彬的《围炉夜话》,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你首先应该感谢的感恩的人是生养我们的父母,一个善良的人,首先是一个有孝道的人。假如人有百善,那么第一重要的善就是对自己父母的孝。假如对抚养自己十几年的父母都冷漠和厌烦,那么他对其他人所展现的慈眉善目、乐善好施会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吗?连自己的老父母都不能照顾好,还能真心照顾好旁人吗?假如善良后没有收益,那么他还会善良吗?
人类从部落时期开始延续了几千年的扶老携幼、父慈子孝都已经逐渐丢失,传统家庭实际已走向破碎。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后,除了财富,内心已难觅归宿港湾,喧嚣外表下仅剩孤独与空虚。
孝道的丧失,意味着从部落时期开始培育起来的,最基本的家族亲情观和人情观的破损,隐藏的伤口将衍生两个症状:第一是内心的极尽享乐和极度空虚并存;第二是生育率加速下滑且无法逆转。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