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昨天的日更,也立愿开启新篇章

昨晚回家,就下午照相馆“我是笨蛋”事件,告诉他如果有人要伤害自己,要勇敢说不。他显然没认真听,没当回事,也没给出我期待的反应。

他只是到处瞄,还走神玩我衣帽上的绳结。我换种方式,举个例子问他:“如果有人要你自己打自己,你会听他的吗?”他居然笑着点头!

讲了半天算是白说了。我不放心,又一次重申,他又是不讲话,连点头摇头都不表示。问他在想什么也不说。我只好抛开这个话题,转向前天不分享客人小弟弟玩具的事。

当时我劝说无效,弟弟被她妈妈劝好不争了,事情才了结。后来我忙别的事,没和他复盘细聊。一时节想到了,我就举例说起以前去弟弟家几次,弟弟和他姐姐都愿意分享玩具。还有一次弟弟的妈妈见他特别喜欢玩一个小车,让他带到饭店给他玩,我放下,她又塞回来。

临走时,我递还给弟弟的妈妈,又是互相推让,最后我还是带回家了。路上一直过意不去,之后看儿子玩这个车,我会和他提起它的来历,告诉他这就是分享。

为了确定他听懂并理解了,我还会问他:“如果弟弟来我家,你愿意和他分享玩具吗?”他每次都点头了,又趁热打铁追问并确认,对待其他做客的小朋友,也要懂得分享才作罢。平时也总教他谦让,他有时做的好,有时并不好。

后来又看到一种说法,教孩子无边际的谦让,会委屈孩子,长此以往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我又会多嘱咐一句:“如果那个小朋友蛮横不讲理硬抢,或从来不和你分享,你实在不愿意可以说不。”

虽然我能力有限,懂得的育儿方法不多,且常常被各种“专家”互相矛盾的观点扰乱阵脚,一气之下还会屏蔽这方面的视频信息,但如果我认可了,会多次思考,和孩子相处时也会尝试运用。

昨晚的复盘谈心,我觉得是大部分是无效的。因为我把部分充斥的观点都抛给孩子,自身的逻辑能力差强人意,可能没讲明白。又习惯性的长篇大论,对六岁懵懂的他来说,听不懂也正常。

难怪说,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此刻真有点惭愧自责。

一开始是说不要讨好别人,又转折到遇到对我们好的人,就应该回报他们善意。分享玩具的事赘述太久,平时注意力就不集中,能坐在我面前听我说半个小时已经不错了。而且我当时还在给他剪指甲,还记挂要让他复习完课文和舞蹈早睡,对我对他来说都有干扰吧?

或许我是关心则乱。儿子只是配合照相,以为说这句话是拍照需要。他自然知道这是不好的话,当我问他:“你觉得自己是笨蛋吗?”他低头说是。我想到自己和家人平时总说他笨,所以赶紧向他检讨。

我说:“妈妈平时是太着急了,口不择言。你哪里笨了?你看今天外婆给你买自行车,没有辅助轮,一会儿就学会了,能自己从车行骑回家;学滑冰鞋,两三天就会了;跳舞也跳的挺好的……”他更正我:“溜冰一天就会了。”

分析看来,这会儿的他听进去了,补救暂时得当,他找回了一点自信,也开始有了笑容。

这半个小时,他中间两次打断我,第一次说:“你别说了,别说了。”第二次说:“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如果孩子犯错,那一定是父母做的不好。沟通方面的问题,在我们家,一直处于僵持未解状态。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或许是我在中间调和不好吧,三方总是彼此抱怨。在孩子这里,我也做不好。

我妈,孩子的外婆比较强势,对我和孩子都会有许多类似迷信的禁忌和规矩,意见多有不合。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工作,闲在家时做家务、做饭、照顾孩子,这些都挺配合,而对孩子的品德、行为这些要么纵容,要么无作为,一讨论,就是挑刺,说是我和我妈管孩子太严,让孩子性格懦弱。

这样的家庭环境,不通透的我总有那么多烦恼。我们这个家,是有爱和温暖的痕迹,当然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总有一些时刻,我会放大不完美的一面,过分焦虑,平添烦恼。

家人和朋友总对我说:“你就是想多了……你莫想那么多……”知道他们出于关心和心疼,但每次听来都挺失落的。

心理活动每个人都有,我只是比较专注思考,尝试整理清晰,尽量准确表达出来,这都是多余?没有意义?

我的解释是,想明白了,才能去做正确的选择,走该走的路。可能他们说的某一部分是对的。很多时候因为想多了就搁置了,或放弃了,或错过了时机。

这几日都在反思自己对老大的教育态度和言语行为,日更也会提起,复述多了就是啰嗦,对简友来说是叨扰。

接下来的日更,我会换个思路和方向去写。花些精力放在整理房间,打扫卫生上。有个干净整洁的局家环境,心情会舒畅许多,不会说什么都看不顺眼,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边想边做,知道自己错在哪儿,就改,如再犯,再改,直到完全戒除。

孩子犯错,我火冒三丈,警告再一再二不再三,态度那么差。而他有好吃的,会时常想着和我分享。对他,我错了那么多次,仔细想想,好羞愧。

儿子的六岁,庆生时,忘了让他许愿,刚提示,话说一半他和其他小朋友们就把蜡烛吹灭了,拍视频光线也不足,说是没顾上,实则不太愿意分享。

我已保留在手机里,待情绪饱满状态佳时,会剪辑配文记录。这些年,虽不是事事记录,时时分享,但一些重要时刻和事件,我都有记录。比如昨天和今天的日更,就是记录的一部分。

儿子没许成愿,也不构成遗憾,不过是个仪式。生日的仪式感,需要借助对蛋糕许愿这种具象的行为,而成长的仪式感,是在一次次磨炼下构成的意志的无形变化。在我看来,后者更重要。

不知儿子以后是否会明白。不知简友是否感受到我的变化了?

期待,下一个,路口,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续昨天的日更,也立愿开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