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终结了安史之乱?

当安禄山的叛军逼近潼关,河北和河东战场都在进行反抗,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战绩,因为两个战场都有着优秀的领导者:河北战场,领导者是颜杲卿和颜真卿。河东战场,领导者是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非常有来头的人物。



颜杲卿和颜真卿是一对堂兄弟,他们的五代祖就是北齐名臣颜之推,著有享誉后世、流传甚广的《颜氏家训》,该书虽被冠以《家训》之名,但由于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所以一问世便迅速流传开来,被人们争相传诵,逐渐成为人格教育方面的范本和经典,影响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颜氏兄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其学问、修养与人格境界自然皆非常人可比。当安禄山的叛军席卷大河南北,大多数唐朝官吏都望风而降的时候,他们之所以能够宁死不屈,以巨大的勇气同叛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其内在动力未尝不是来自于他们的家学渊源。



颜真卿历任侍御史、东京畿采访判官、武部员外郎等职,但由于为人正直耿介,从不拍杨国忠的马屁,所以不久就被排挤出朝,外放为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他们出任地方太守之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

颜杲卿的常山郡位于范阳的西南方,属安禄山的管辖范围,首当其冲,其势所逼,暂时以诈降的方式麻痹安禄山,回到常山后,颜杲卿立刻与袁履谦暗中募兵,并加固城防工事,随时准备起兵反抗安禄山。

和猝不及防的颜杲卿比起来,颜真卿似乎要更敏锐一些。在和安禄山拉扯了一阵,与朝廷取得联系后,颜真卿公然揭起了反抗安禄山的大旗。由于备战充分,旬日之间,颜真卿就招募了一万多名勇士。随后,他又派人至常山,与堂兄颜杲卿相约共举义兵,以掎角之势遥相呼应,“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

安禄山万万没想到,正当他在前方高歌猛进、一路势如破竹的同时,颜氏兄弟已经在他后院燃起了一把熊熊烈火……



颜真卿在平原郡的首倡义举很快得到了周边各郡的响应。各地官吏诛杀安禄山的狗腿子,共同推举颜真卿为盟主,一致反抗安禄山。昔日不被安禄山放在眼里的一介书生,此刻已然成为河北抵抗运动的领导人。玄宗又下诏擢升颜真卿为户部侍郎,仍兼平原太守。

河北诸郡本来就不是真心投降安禄山,如今听说官军马上要打回来了,于是一个个相继反正,前后总共有十七个郡宣布脱离安禄山,仍旧遵奉朝廷号令。星星之火就这样形成了燎原之势。

这次后院着火刺痛了安禄山,接连下了两道命令,一道给了驻留河北的骁将史思明,一道给了驻守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的大将蔡希德,命前者率步骑万人南下,命后者率精兵万人北上,目标是同一个——围攻常山。在安禄山黄袍加身的这个时候,史思明和蔡希德也已经完成了对常山的合围。

颜杲卿一边率众登城拒战,一边派人突围而出,自井陉口奔赴太原,向兵精粮足的太原尹王承业送去了十万火急的求救信。可惜王承业正眼巴巴地盼着他早点死,仅仅是为了占有诱杀李钦凑,俘获何千年、高邈的功劳。



常山的命运就此注定。就在常山陷落的几天前,玄宗意外得知了“献俘”的真相(窃功邀赏、见死不救的王承业半年后就被玄宗派人诛杀了),赶紧擢升颜杲卿为卫尉卿兼御史大夫,擢升袁履谦为常山太守。然而,诏命未及下达,常山就已经落入燕军之手了。安禄山气急败坏的对颜杲卿和袁履谦施以凌迟之刑。在整个行刑过程中,他们始终骂不绝口。直到咽气的那一刻,他们的詈骂声才戛然而止。

危难之际,玄宗自然把目光转向了长安的北面——朔方与河东。除了河北、河南的第一战场外,那里是官军与叛军交锋的第二战场。此刻,有一个英勇矫健的身影正活跃在这个战场上。他就是时任朔方节度使的郭子仪。



郭子仪官宦出身,长得高大威猛、相貌堂堂,几乎天生就是一块军人的料。所以,年轻时代的郭子仪就进京参加了武举考试,结果力拔头筹,以“高等”的成绩登第,旋即被授予左卫长史之职,从此进入帝国军界。

入仕后,郭子仪曾在边疆诸镇辗转担任边关将领,经过长期历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军事经验,。从郭子仪的履历不难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他已经五十八岁、年近花甲了,论年龄和资历,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老将,可他的职务却只是区区的朔方节度右兵马使。也就是说,当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人早已名震朝野、一个个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的时候,郭子仪在帝国军界仍然是一个排不上号的人物。

安史之乱改写了很多人的命运,所谓时势造英雄。前提是你必须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而在郭子仪身上,运气和能力似乎被分配得极为均衡、恰到好处,而且把令人艳羡的权力、地位、名望、富贵保持了整整一生,甚至还能泽被后人,惠及子孙。后世有人把郭子仪称为“福禄寿考,千古一人”,实非过誉之词。



首战,郭子仪命左兵马使李光弼、部将仆固怀恩等人大破薛忠义军,斩杀叛军骑兵七千人。随后,朔方军又乘胜进围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克复马邑(今山西朔州市),并打通了一度被叛军控制的战略要地东陉关(今山西代县东)。

就在河东战场捷报频传的时候,常山被史思明攻陷,河北告急,郭子仪向玄宗推荐了二号功臣--李光弼。虎父无犬子,李光弼年纪轻轻就起点很高,因为他爹李楷洛,官至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但是因为安思顺看重了他,李光弼辞官归隐。安史之乱后,郭子仪第一时间召回了他。



在河北的战场,史思明每战必胜,直到遇到了他的克星李光弼,每战必败,安禄山感觉形势不妙,各个战场败报频传,颜真卿又与北海(今山东青州市)太守贺兰进明联手,出兵克复了信都郡(今河北冀州市)。

为了彻底解决史思明,郭子仪在征得朝廷的同意后,率蕃、汉步骑兵团共十万余人进抵常山。四月十一日,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蔡希德在九门城南展开会战。史思明惨败逃窜。

安禄山及时给到补充兵员,但是郭子仪采取了深沟高垒、避实就虚的战术,白天只命士兵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等晚上燕军睡觉时,再出动奇兵偷袭。把燕军士兵搞得一个个神经衰弱,痛苦不堪。嘉山会战,再次打败史思明。



四面楚歌,安禄山后悔了。此时担惊受怕的安禄山却突然间活了--潼关破了。长安暴露在了安禄山的屠刀下。李隆基开始跑路了,临老了还要跑路,都是自己种下的恶果。马嵬驿之变,杀了心爱的女人,以及那个让人痛恨的杨国忠。

“父老遮留”下,李亨“遵马嵬之命”,在灵武登基即位了。

入据长安非但不是安禄山走向胜利的一个标志,反而是他步入失败的一个转折点。在安禄山的恐怖统治下,各地揭竿而起,大反攻时机到来,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二月,唐肃宗李亨将临时朝廷迁到凤翔,正式打响了收复长安的帝国反击战。

安庆绪杀安禄山,史思明杀安庆绪,史朝义杀史思明,史朝义的归宿很简单,一根粗壮的树枝,加上一根结实的绳子。

一切终于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谁终结了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