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十七章,第三节)

            第十七章  武功欠缺文治补

                    第三节 宽执政

赵光义在执政方面,继承了宋太祖的总路线、总方针,比较宽松和敦厚。大臣、武将不是十恶不赦或者谋逆大罪的,能不杀的尽量不杀。

像违抗诏令造成前线战场失利的曹彬、李继隆、刘廷让等等,都没有下狠手,只是象征性的贬官,过后还重新启用,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赵光义曾对宰相吕蒙正道:“人人都有缺点,弊病就像老鼠洞穴,怎么堵塞得住?只要消除特别突出的就可以了!”

吕蒙正恭敬回答道:“小人的虚伪,君子了然于胸?只要大度宽容,事情就好办了!”

赵光义非常首肯吕蒙正的观点,怀着“宽容大度”的方针,争取、笼络了大批官员,成功的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设。

赵光义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十分宽容。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对道教更是另眼相看。

佛教当时在南唐、吴越、后蜀等割据国中非常盛行,宋朝收复这些割据势力后,佛教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赵光义认为佛教劝人从善,裨益政治,有利统治,因而有意提倡。

公元980年,赵光义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十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寺。

同年,赵光义诏令峨嵋山白水寺高僧茂真重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寺,又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达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也就是万年寺。

赵光义鼓励修建寺庙的同时,在京都开封设立译经院翻译佛经。由于赵光义的提倡,佛教得到比较大的发展。

宋朝初期,全国佛教徒不过六七万,到赵光义时期,增加到二十多万,翻了几番。

但是赵光义自己本身并不信佛。有一次,他拿着翻译好的佛经对宰相李昉、宋琪等说道:“什么是修行?皇帝、大臣,治理国家、为民谋利就是修行!像梁武帝那样,舍身给佛祖做仆役,实在是太愚蠢了。佛教是外国流传入中国的学说,有可取的地方,但不能沉溺其中!”赵光义这种观点,可以说相当有科学性、前瞻性!

赵光义不仅不信佛,而且对某些所谓的高僧很不以为然。有次,江南一个老和尚到京都觐见赵光义,请求修建天台寿昌寺,并许诺,寺庙建好后,他愿意自焚报答皇帝的恩情。赵光义很看不起老僧的虚伪,存心捉弄他,立即答应拨款,让亲信宦官卫绍钦去督办,并意味深长地交代卫绍钦道:“办好了事再回来!”

卫绍钦自晋王府就跟着赵光义,当然能充分领会最高领导的意图。

寺庙修建好后,卫绍钦默默命人在寺前堆积干柴,请老僧如愿,老僧见卫绍钦来真格的,急得说,想先见皇帝面谢。

卫绍钦脸无表情地回答:“我出来办差时,已经奉圣旨,不必烦劳大师再去致谢了。”

老僧恐惧得缩成一团,频频看其他人,希望有人出言相救,卫绍钦黑着脸,督促老僧快爬上木柴。火烧着后,老僧想退下来,卫绍钦命左右用铁叉抑面按住而焚之。

赵光义对道教也青眼有加。公元977年,道士陈抟来朝廷进觐,赵光义对待他很优厚。赏赐给他许多金帛,只是陈抟并不接受。

陈抟是中国著名的道学家、养生学家。出生在唐朝后期,宋初已经仅百岁了。

公元984年,陈抟再次来朝,赵光义更加以厚礼相待。此时陈抟已经超过一百岁,鹤发童颜,飘然有神仙之概!这样的人别说在古代,就是现代,也让人顶礼膜拜。

赵光义对宰相宋琪等人道:“陈抟独善其身,不为势态利益所干扰,是真正的方外之士。陈抟在华山居住已经四十多年。他自称经历五代离乱之世,庆幸现在天下太平,所以来朝廷进觐我,他的看法很值得听一听。”

赵光义专门派中使送陈抟到中书省,宰相宋琪、李昉等人恭恭敬敬地询问陈抟道:“先生得到的静默修养的方法,可以传授别人吗?”

陈抟回答道:“我是一个山野隐士,对当下的世道没有什么益处,我并不知晓神仙炼丹之事、也不知道吐纳养生之理,无此类方术可以传授。假使能让白日冲天,对当今世道又有什么好处呢?现在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一样的仪表,博古通今,深究治乱,真是有道德仁义圣明的君主。正是君臣上下同心同德,兴起改革以使天下太平的时候,勤行修炼的功夫远不及此。”陈抟的话,体现他的见识高人不止一筹!

宋琪等人连连点头称好,把陈抟的话上奏赵光义,赵光义对陈抟更加器重。

同年,赵光义下诏赐陈抟为“希夷先生”,并赐给一套紫衣,挽留他住在朝宫,命令官吏扩增修葺他所居住的云台观。赵光义多次与陈抟唱和诗词,几个月才放他回山。



佐料:孔守正,开封人,北宋初期将领。

公元989年,孔守正拜殿前都虞候,领容州观察使。

一日,孔守正在北苑侍宴赵光义,可能陪皇帝喝酒,脸面太光彩、心情太兴奋、内心太得意!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本来,喝醉酒是人之常情!

可尤为出格的是,孔守正喝高以后,忘乎所以,飘了!竟然当着赵光义的面,和另一喝醉酒的王荣,争论在边关所立的功劳,吵得面红耳赤,几乎要当场动手,侍臣见此状况,向赵光义请求,拿下审讯,赵光义抬手制止。

第二天日,孔守正和王荣两人才知道闯了大祸,一起赶到殿廷请罪,赵光义却若无其事地说:"昨天朕也大醉了,哪里记得这么多?"

赵光义对臣子的宽容,可见一斑!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十七章,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