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和“细节决定成败”两者如何权衡?

韩信是秦汉之际著名的将领,是刘邦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在少年时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度与志向。

韩信从小就读了许多兵书,熟悉各种作战方法,但因为没有人推荐,一直作不了官。

韩信很穷,家乡人都笑话他。有一天,一个无赖在市场上碰见饿得面黄肌瘦的韩信,当众侮辱道:“别看这小子个子比我高出了许多,身上还挂着一把破剑,但是谁都知道你是一个胆小鬼,从来不敢动别人的一根毫毛。不信你试试,如果你小子敢把剑抽出来杀了我,才算你有种,否则的话……哼哼,你小子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

韩信真恨不得抽出剑来,一剑刺死这个当众侮辱自己的无赖。但转念一想:他只是一个无赖,我杀他是要抵命的,为他而死,太不值得了。我的壮志未酬,决不能同这无知的家伙一般见识!

于是韩信用眼睛定定地盯了一阵子这个家伙后,径直趴倒在地,从那个无赖的裤裆底下钻了过去。韩信承受了“胯下之辱”。


后来,韩信遇到刘邦,当上了大将军。

韩信是当时最会用兵的统帅。其中就有一个经典的战役,叫做“背水一战”。

这场战役韩信带着数万汉军越过太行山,赵王集结了20万兵力跟着韩信去决战,按照地理位置而言,赵军地理位置占优,兵力还很雄厚。而且韩信是远征过来,他的兵力也非常的弱,甚至说很多的兵都是凑起来的,没有什么统一的战斗力。

那么,怎么依靠这样的士兵进行“由死而生”呢?这需要韩信强大的作战能力。

因为赵王兵力的各方面都有优势,所以不把韩信放在眼里。

但是有一个谋士叫做李左车比较聪明,他说可以偷袭韩信粮草,提防韩信,但是没有被采纳。

韩信非常注重信息战,虽然传言李左车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是他觉得李左车的计策对他威胁很大,就安排很多探子,经过反复打探和观察,最终确定敌军没有采用李左车的战术,这才放心排兵布阵,并加固了粮草的守备。

这说明韩信做事非常注重细节,懂得细节决定成败,因此他做事非常谨慎。

此外,韩信还安排骑兵假扮赵军绕后,然后趁乱把赵军的战旗拔了插上自己的汉军战旗。古时候的战场信息没有那么快的传递,一般战旗代表着有没有被占领,如果赵军打着打着发现背后全成了汉军的战旗,很容易军心大乱。

所以最后汉军虽然在背水一战的布阵非常的坚固,但是赵军逃跑还是来得及的,最终赵军大溃就是因为看到了后排的战旗全部变成了汉军战旗,这一下子就让赵军慌了,以为遭到了前后夹击,最终阵形打乱,被汉军突破。

就这样,韩信打赢了这一场力量非常悬殊,而且几乎是没有任何胜算的战争。

韩信能承受“胯下之辱”,说明他懂得“成大事不拘小节”的道理。他的用兵布阵谨小慎微,说明他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我们常常认为,“成大事不拘小节”和“细节决定成败”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行为准则。应用起来也蹑手蹑脚。

比如,

有些人做事很粗糙,却大言不惭地说道:“成大事不拘小节”。

也有些人做决定犹犹豫豫,本着“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瞻前顾后,最后错失良机。

那么,这两句话到底应该如何应用呢?

《道德经》说: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礼节要求,晚辈回答长辈时,下级回答上级时,声音要低,这称为唯。长辈或者上级回答另一方时,声音要高,成为阿。对于这种礼节要求,老子反问道:这唯与阿之间声音的高低,要相差多大才算正确?

礼节可以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好感,但是繁文缛节很多时候成了人们做事的累赘。

《道德经》说: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甚微处着手。往往一件事的细节,能决定最终的成败。

因此,在做事的时候,什么时候要谨小慎微,什么时候要不拘小节,应该有一个判断标准。

那就是“精力”。

做事要把精力放在事情上,特别要注意关键细节,然而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用在了关键的事情上,礼节和琐事就会无暇顾及。

但是,一旦你的精力从事情上抽出来,腾出空来,之前无暇顾及的礼节就要开始重视了,因为重点的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的重点要放到礼节上了。毕竟这个社会是人组成的,人的情绪也是需要考虑的。

因此,做大事的时候,精力要放在事上,并注意细节。做大事不能被繁文缛节牵绊。没事的时候,精力要放在小节上,礼多人不怪。权衡两者的关键在于,抓住当下的重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和“细节决定成败”两者如何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