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

三姐陪伴父母住在乡下,两家种了三十多亩水旱田,每到插秧、割稻、打油菜的农忙季节,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们其他姊妹五人都要利用各自年休假回家帮忙,年年如此,风雨无阻。

现在农村人怕麻烦,很少再有人种旱地了,大多整成了“旱改水”,机器一割稻谷、菜籽就收完了,好闲的人们成天聚在一起打打麻将、悠哉乐哉。勤劳的三姐是闲不下来的,是决不允许田地撂荒的,今年两家种了十几亩花生,眼看丰收在望,姊妹们相约一起回去抢收。

今年二伏有二十天,虽说已立秋了,天气却丝毫没有一点凉意,温度始终保持在35℃左右,酷热的让人鼓噪,莫说是下地干活了,就是坐在屋里吹着风扇,也会热的无处藏身。“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是靠土地吃饭的,不干活就无法生存,不得不硬着头皮下地干活。由于天气太热,我们都在凌晨五点下地,上午十一点收工;下午六点上工,晚上十点回家,乘着稍微凉快多干一点活,高温的时候歇息下来,以免发生中暑和疾病。

白天的花生地里,太阳炙烤着,热浪翻滚着,高温撕扯着,令人奇热难当,干燥的嗓子眼直冒烟。老天几乎纹风不动,空气都快凝固了,窒息的让人喘不过气来,只有靠成瓶的冰水和绿豆汤才勉强应付,肚子里的水灌的满满的,走路都叮当作响,过一会还要再喝水补水,否则就会脱水虚弱。汗水湿透了衣裤,湿了又干,干了再湿;汗水遮迷了双眼,揩干了再睁,模糊了又揩;泥巴沾满了手脚,擦的蹭的满身都是,真正体验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滋味。虽然大家都很疲累,可一想到母亲和三姐的付出、艰辛,她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土里刨金,用挣来的血汗钱含辛茹苦地供我们读书求学,无偿的付出成全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美满。为此,不管天气多么炎热,大家谁都没有牢骚抱怨,都在拼命地咬牙坚持。哪怕只是多帮忙干完一点点活,也能够减轻一下她们的担心和熬煎。

晚上,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城里的人们早已跳开了广场舞,不愿出门的人们也已开着空调看上了电视剧,会享受的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休闲娱乐。此时此刻,我们却借着明亮的月光,依然在田间地头劳作,天气依旧闷热,汗透了的衣服,像是糊上了一层厚厚的糨糊,全身硬邦邦的,铅一般的沉重;蚊虫嗡嗡地叮咬着,驱之不去,浑身起了一个个红红的大包,真是瘙痒难忍;饥饿煎熬着,肚子也已在咕咕叫了,仿佛是要贴在后背上似的,除了水空落落的;瞌睡也袭来了,呵欠连天的,就像是连续熬了几天夜似的,浑身软绵绵的,走路都在打晃。这都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要小心抱花生秧时被毒蛇咬住,一旦咬伤了,只有血清才可以救命,我在上初中时就被叫“土聋子”的蝮蛇咬过,休了半年学,至今腿上仍留下拇指盖大的疤痕。月夜下的劳作,我们切肤体会到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味,但想起母亲起五更、爬半夜养育儿女们的艰难困苦,吃这点小苦又算的上什么呢。

落花生前后要经历起、捆、打、收、品五道程序。起,乘下雨天后地里有墒将成熟了的花生一窝窝连根拔起,成行地摆在地陇上进行晾晒,一排排的花生秧就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一样,昂首地排列着;捆,把晒干了的花生秧用打好的草腰子捆成个,用拖拉机运回家再堆成跺,以防下雨时好及时盖上油布;打,将花生从跺上扒散开来,一把一把地用打花生机打下来,再把采摘干净的花生秧捆起来,重新堆成跺,储备好过冬的牛草和柴火;收,把打下的花生,摊开在稻场上晒干,圆圆白白的花生像等待母亲呼唤孩子回家一样,欢快的翘盼着,除净泥土后装进编织袋,方便存储和出售;品,新收的花生,放上佐料煮上一锅,再炒上几个小菜,一家人聚在一起,就着煮花生喝上几杯小烧,一股清新的土地芳香味穿透舌尖,满是丰收的喜悦和欢庆。我想,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与落花生的过程极其相似,也一样经历过了出生、求学、立业、成家和育子的全过程,由懵懂到青涩,由青涩到苦涩,由苦涩到担当,由担当到反哺,由反哺到圆满,虽然生命短暂而又艰难,但是意义非同凡响,人生辛苦着却也快乐着。

乡下老家落花生的经历,使我们懂得了生活的来之不易,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从中学会了坚强、韧劲、吃苦、耐劳和担责,有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苦吃不了的,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回家帮助父母亲干活,说到底,那体现的是一种感恩、一种孝道和一种回报。尽孝要尽心尽力,父母亲年龄大了,已不能再操劳了,姊妹们商定今年秋收后一定要将年迈的父母接来城里居住,大家一起尽尽孝心,让二老安享晚年,过上开心舒服的日子。只是三姐仍然住在乡下,依旧在田间劳作,世间没有什么快乐比得上亲情的快乐,亲爱的三姐,我们一定会像对待父母亲一样一如既往地回去帮忙,一直一直延续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