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错题分析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与数量建立起联系,通过具体感知和亲身体验提高学生对数感的感受能力。

      在学习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时,我发现班级很多学生对质量的轻重和距离的长短没有概念,经常有学生出现关于质量、长度单位的错误,比如:1桶色拉油重5(  ),有的学生会在括号里错误填写质量单位“吨”;老虎身长2(  ),有些学生会在括号里错误填写长度单位“分米”……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通过和错题学生的交流,认真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与孩子们生活经验的缺乏有关,有些学生甚至问“张老师,什么是色拉油?”,学生们对具体质量和长度缺少认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把重心放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上。

       为了培养学生数感,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设计了两个生活体验环节。

环节一:数学周末实践作业

      周末,我通过钉钉发送了一则信息“数学实践作业:1.请家长带领孩子匀速步行一千米,记下1千米用的时间是多少,感受1千米的长短。2.带孩子逛超市,观察10样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体会每件物品有多重。”信息发出不久就收到家长们发来的实践照片,在照片中感受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实践活动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好评。


   环节二:数学生活体验课

      周末我也在为数学生活体验课忙碌着,挑选了很多不同质量的商品,500克的盐、1千克的鸡蛋、5千克的大米,50克的旺旺小小酥、400克的旺仔小馒头、几个橘子、一盒红豆、儿子的小玩具等,连同自己家中的电子天平一起带进课堂。教室里立刻像个小超市一般,孩子们见状蜂拥而来,又惊又喜,原来这是张老师带给学生的“生活体验课”。课上,一个个学生用手掂着不同质量的物品,认真感受手里每件商品的质量,写下自己估计的质量范围。通过用电子天平现场称重,每个学生算出自己对商品估计质量与真实质量的差值。课堂上,张老师还会称出一定质量的小零食作为奖励,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比一比、尝一尝”的方式,对质量的轻重进行多感官的体验。

“两个薯条1.57克,还想吃啊!”

“我用张老师的电子天平称出了10颗红豆是1.12克,感觉好有意思。”

“我吃了一片麦烧是2.16克,你吃的麦烧是多少克?”

“我的橘子比你的重7克。”……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你想称个笔我想称块橡皮,更有学生脑洞大开称起了自己的鞋子,一块钱的纸币,自己手镯……的质量,真是热闹极了。通过带给学生真实的课堂情境,直观的体验感受,让孩子们对物品质量的感知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强调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仅仅听数学、记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学习将会成为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活动载体。何时举行实践活动,如何设计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目的是怎样的……我想这一切问题的出发点都应该来自学生的需要,来自错题的分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实践中寻找答案-----错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