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地摊经济火了,而小店经济也受到了不少关注。相比起摆地摊,开小店的固定成本更高,更需要稳定的客流量来支撑。疫情过后,怎么能激活老客户,或者怎么开发新客户,成了很多小店生意人要解决的问题。
我注意到,有不少小店都在线上寻求机会,比如做快手小店、微店,做抖音直播、淘宝直播等等,想通过这些渠道,找到新的客源。
但是,如果没有任何经验,要想从零开始,把人给吆喝过来,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平台帮忙扶持,给小店导流,这之后怎么把流量转化成销售、怎么把客户留下来,仍然是很多小店需要突破的难题。
我最近刚好看到36氪旗下的神译局发了一篇文章,讲美国那些明星创业公司,当初在刚起步的时候是怎么获得前1000名用户的。这些公司包括Netflix、Instagram、Spotify、Lyft、Tinder等等。
文章作者莱尼·拉基茨基(Lenny Rachitsky)是Airbnb的前产品经理,也是一位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他亲自采访了部分企业的创始人。
从访谈的第一手资料里,他总结出了创业者获取1000名初始用户的七个策略。我发现,这些公司虽然各显身手,但思路却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就来跟你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你可能好奇,为啥非得是1000个用户呢?其实,这个说法来自于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这本书。在书中,凯文·凯利提出了“1000铁杆粉丝”理论,说的是:假设你有1000个铁杆粉丝,假设每个粉丝每年在你身上消费100美元,那你每年就有10万美元的收益,一般足够活下去了。
后来,“1000个粉丝”就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创业标准。一个新产品只有积累到了1000个用户,才算是站稳脚跟。
那么,美国这些创业公司在初期,到底是用了什么方法拉到1000个用户的呢?文章总结出了七种策略,我就不一个一个念了,放在文稿中,你有空可以点开看一下:
获取1000个用户的七个策略:
1、去目标用户所在的地方(线下)
2、去目标用户所在的地方(线上)
3、从邀请朋友开始
4、创造“害怕错过”心理
5、利用名人或大V
6、吸引媒体报道
7、建立一个社区
我看完这七种策略之后发现,不少策略背后的思路其实是一样的。我重新梳理了一下,把它们总结成了三个心法,给你说一说:
第一个心法是:找对池子捞鱼。
所谓“池子”就是你的目标用户聚集的地方。创业公司首先要摸准哪里才是目标用户聚集的地方,然后去拉人。
国外有一款很火的手机交友软件叫Tinder,你可能听说过。软件会推送周边的人给你认识,你感兴趣就向右滑,不感兴趣的就向左滑,如果彼此都感兴趣就会显示匹配,可以聊天了。那问题来了:如果你是这个软件的创始人,最开始会去哪里找用户呢?
Tinder创始人的选择是:大学校园。为啥呢?因为大学校园单身的人多啊,年轻人还正在谈恋爱的年纪。想想看,如果你能通过一款APP,快速发现周围单身的人,还能知道他们是不是对你也感兴趣,这多方便啊!所以Tinder大受欢迎,立马在学生中流传开来,很快获得了大批用户。
叫车软件Lyft用的也是类似的套路。按以往打出租车的经验,你可能会觉得,有叫车需求的人还不哪儿都有,哪算聚集地呢?别说,这个聚集地还真被Lyft找到了,那就是:创业公司所在地。
Lyft要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提供一些创业公司联系人的名单,然后挨个打电话说,要为这些公司的员工免费提供冰激凌圣代,对方当然答应了,谁能拒绝送上门的免费美食呢!然后,Lyft公司让员工们提着保温袋,把冰激凌圣代送到这些公司,再“顺便”给员工们发了Lyft的打车优惠码。于是,这些吃了圣代的员工就成了Lyft的第一批用户。当他们加班到深夜,回家的时候突然想起,有个叫Lyft的软件可以叫车来接,多方便啊。
当然,也有一些“池子”是在线上的。你可能知道,Netflix最开始是做网上影片租赁起家的,最开始他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Blockbuster(百视达),在美国开了很多家实体店。Netflix是怎么寻找自己的初始用户呢?当然不是去对手的店里直接拉人了!Netflix做的是网上碟片租赁,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数码爱好者论坛。
Netflix雇用了一个伯克利大学的学生,叫考瑞(Corey Bridges)。他假扮成电影发烧友,潜入了这些论坛。他并没暴露身份,而是先和站长、版主、活跃用户混熟了,随着时间推移,再找机会“不经意”地提起有个叫Netflix的新网站不错,可以线上租碟,特方便。结果是,他为Netflix拉来了一大群高质量的用户。
好,这就是第一个心法是:找对池子捞鱼。我们再看第二个心法:加心理杠杆。
所谓心理杠杆,就是利用一些心理因素,对用户施加影响。当别人对一个新产品不太了解的时候,心理杠杆尤其会起到明显作用。
最常用的心理杠杆是“朋友推荐”。很多创业公司最初都会让员工发动身边的朋友使用。图文社交软件Pinterest的创始人,在产品刚发布的时候,给周围朋友都发了邮件,希望他们试试。结果他发现,真正会去使用的人,并不是他之前以为的那些“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而是和他一起长大的朋友。
美国版知乎Quora刚成立的时候,第一批用户也是两位创始人的同学和朋友。这也带来了一个有意思的结果,Quora上早期的问题都是什么“匹兹堡有什么好馆子?”因为创始人的同学和朋友大多生活在匹兹堡。
为了给“朋友推荐”这个心理杠杆加码,有的创业公司还花心思让用户推荐显得更“有面儿”。刚才提到的叫车软件Lyft,就专门给用户设计了一个邀请他人注册的邮件模板,标题直接写上了“VIP邀请函”这几个字。
你可能会想,既然这招好用,那就让用户大量群发邀请呗!不行,聪明的创业公司给用户的邀请权限,反而是“限量”的。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软件Spotify最开始就限制注册。要想注册,必须得有已注册用户的邀请才行,而且一个用户只能有5个邀请名额。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背后也有一个心理杠杆,叫“害怕错过”,英文叫FOMO(Fear of Missing Out)。限额限量,反而会激发潜在用户害怕错过的心理,为产品造势。而且这一招还有个额外好处,就是让企业能控制用户增长节奏,免得万一有太多新用户涌进来,服务跟不上,最后留不住人。
这就是第二个心法:加心理杠杆。我总结的第三个心法是:借用“影响力”。也就是说,要找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帮你宣传。
哪些人有影响力呢?名人或大V。不过,就是找名人或大V,也要找得巧才行。
图片社交软件Instagram最开始选的用户,都是在Twitter上拥有一定粉丝的摄影师和设计师。这些人其实算不上多红的大V,但Instagram看中的,就是他们在垂直领域内吸引粉丝的能力。
这个策略相当奏效,这些网红摄影师和设计师的入驻,一下子就让Instagram的格调高起来了,而且他们还把自己大批粉丝带到了Instagram。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方式是找媒体。问题是,除非花钱投广告,否则媒体怎么会帮你宣传呢?说来也有意思,美国有个新兴的跨平台邮件客户端,叫Superhuman,他们在成立初期,还真免费让媒体帮他们宣传了一波。
怎么做到的呢?Superhuman的方法是:跟紧新闻事件。
2015年,在美国红极一时的邮箱客户端Mailbox宣布关闭,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件事的背景是:Mailbox此前是被Dropbox花了一亿美元买下的,这才不到两年时间,就被东家整个砍掉,不禁让人唏嘘。
而Superhuman的创始人很聪明,他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在收购中生存下来”的文章,蹭了这个热点。结果是,这篇文章被媒体大量转载,很多读者通过这篇文章知道了Superhuman。结果是,这篇文章为Superhuman带来了5000个付费用户。
好了,总结一下,在今天的《邵恒头条》中,我跟你分享了那些明星公司在创业初期到底是怎么快速吸引到1000个用户的。我把他们所用的这些策略总结成了三个心法,分别是:找对池子捞鱼、加心理杠杆、借用“影响力”。
不过,我还希望你看到这三个心法背后的隐藏逻辑,那就是:获取前1000个用户的难度,其实不在数量上,而是在质量上。
你看,文章中提到的这些明星创业公司,它们之所以最终成功了,不是他们找到了用户,而是他们找对了用户。这篇文章讲的,恰恰是“找对用户”的策略。只有这1000个用户找对了,才会有后面的10000个。
来自:得到专栏《邵恒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