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重来一次, 我不想你再做一个“老好人”

520快到了,疫情再怎么烦人,咱该有的甜蜜还得有。借这个日子,也想和大家聊聊亲密关系里的那点儿事。

开始今天的唠叨前,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最好的朋友慕容哥(化名),在众人眼中是对老婆比对亲妈还好的“国民老公”。

在罗志祥事件曝光的前一天,他与另一半结束了8年的婚姻,原因和前者类似。

唯一的区别是,他并没有通过“时间管理”式的道歉来挽回这段关系。

以下是他最后一次和妻子的对话:

这么多年,你对我的好难道都是装出来的吗!

对你的好都是真的,只是这些好对我来说太累了。

你认为的好,对TA来说也许是残忍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好说话”的人。

环顾下你身边的那些“老好人”,他们中有些人在生活里是众人标榜的 “国民老公/老婆”,对另一半百依百顺,说一不二;有些是职场中的“活雷锋”,让你充分感受到,只要有难处,处处都有TA的温暖。

这些好说话的人,在你我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可能你本人也在扮演着类似的角色。

正是因为这些老好人的存在,成就了你我一身的坏毛病。让我们能够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去和对方提出各种 “所谓合理”的要求,最后发一张好人卡当作报酬。

但是,也许有一天,你眼中的“老好人”可能会突然天色大变,变得不再好说话。而当你发现这些变化时,通常为时已晚。因为,他们已经忍了你太久。

慕容哥的例子,说实话,除了让我感到惋惜外,更多是引发了一些思考。让我第一次感到,“好人”在一段关系中,或许已经变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你认为的那些好,也许早就在侵蚀你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那么,对一段关系而言,哪些做法是重要的经营之道?凭着本人那点儿微薄的生活经历,试着总结了2个小建议供大家参考:即言,慎思。


1

即言

“别耗着,爱TA就要说出来”

“爱不是说说而已!”基本上,类似的话我听到女同学讲的比较多。

这话我先同意一半儿。为什么留一半儿?这里大家不妨把这个逻辑倒一下:如果连说都懒得说,可能已然早就不爱了。

有人问,那说什么?整天把三个字挂嘴边多腻歪阿!

我先澄清一下,这里指的不是“我爱你”这三个字,这谁都会说。这里我们说的是,当你们之间出现一些可能对关系造成隐患的问题时,你是否能在问题恶化之前讲出来。

事情发生的前一周,慕容哥和我说,他和他老婆之间常年埋着一颗定时炸弹。

8年的婚姻,他万万没想到,所谓对一个人的好,换来的竟然是无尽的妥协和牺牲。为了照顾对方的感受,他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穿着符合对方品味的衣服,看着自己不感冒的电视剧,甚至连打个游戏都要迎合对方的喜好。

这颗炸弹没炸的时候,看似一片祥和,慕容哥也一直成功出演着大家眼中信服的“国民老公”。但他很清楚,导火索点燃的那一刻,一切都为时已晚。

事情发生后, 我很好奇地问了慕容哥一个问题:“好像每一件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什么当时你不和对方说出你的感受?” 我得到回复和例子中标黑的内容差不多,总结下就是: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感受,决定隐忍自己真实的想法男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儿。

慕容哥的这种心态,我相信多数人在一段关系中,一定会有类似的感触。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简单,我总结了两个发现。


发现一

在一段与他人的关系中,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一道选择题的答案之间徘徊:

(A)维护关系

(B)说出事实

这道选择题适用一切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关系,而遗憾的是,越是重要和关键的事情,我们却越是本能地陷入到非A既B的选项中。

怎么定义重要和关键的事情?

也很简单,这类问题通常会具备三个要素:事关重大、意见不一、情绪激烈。这3个特征构成了一个红三角(如下图),我们称为关键对话。

大家可以回想下,在一段家庭或工作关系中,当面对符合这三类特征的场景时,有多少人会出于避免矛盾,或是照顾对方感受的原因,做出和慕容哥类似的选择?

也许很多人都处于相似的境地,骨子里真心希望改变现状,但又找不到“病因”在哪儿。

这也引出了我的第二个发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3点结论。


发现二

1. 衡量一段关系是否健康融洽(工作或家庭关系),只需要参考一个核心变量:你们从发现问题,到坦诚谈论问题之间隔了多久。

2. 间隔越长,对关系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修复性越低。

3. 缩短间隔取决于人们在重要时刻进行关键对话的能力。

回到慕容哥的例子,听到他说“为时已晚”,我其实一点儿也不惊奇,因为太多埋怨的淤积,导致这段关系已经错过了问题的最佳解决时机。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沉默不是金,而是彼此关系的终结者。

“我们的生存本能在夸大开口的风险,但同时却低估了沉默的代价。”

如果你真的在乎这段关系,请把你在意的,可能影响彼此的问题在第一时间说出来。


2

慎思

“一个精彩的故事,可能感动得只有你自己”

慕容哥这个例子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和他的老婆也是多年的朋友。

因此,这就给了我一个可以从各方视角审视这段关系的机会。在问题发生后,我和慕容哥的老婆,小南(化名)也聊了聊。

小南说, 和慕容哥相识8年, 从感情上早就变成了”情同手足”。刚开始两人的婚姻幸福美满,慕容哥对她真的很好。直到发生了一件事,两人之间发生了变化。

这件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她无意间看到了慕容哥的一条微信,是和一个陌生的女人。她把这条信息发给了我,内容也很简炼:

女:今天晚饭聊的很开心,谢谢款待!

据说,那天晚上慕容哥和小南说,要在公司加班到很晚。

这件事的后续,是小南对慕容哥洪水般的咆哮,据说言语极端到类似“已婚撩妹渣男”。并且打这之后,小南开始对慕容哥进行“捆绑式管教”,只要对方脱离自己的视线,都要进行时间、地点、人物式的排查。

更严重的是,小南开始不自觉地干涉对方的工作和业余爱好,通过绑死对方,来建立所谓的安全感。

这里先暂停下,回到事件中这句简单的微信:“今天晚饭聊的很开心,谢谢款待!”

我问一个问题:

如果你们都是小南本人,当看到这句话时,有多少人脑子里会瞬间脑补出类似画面:

一个有情调的餐厅(估计还是烛光晚宴)

两个异性之间的聊骚

有多少人接下来又会脑补一些信息:

这肯定不是他们第一次吃饭

聊的内容肯定和工作无关

女生应该挺漂亮

除了吃饭他们还做了别的事情

如果你想到了上面的任何一条,恭喜你,你还算是个正常人。但同时,正是因为你正常,接下来的做法通常对一段关系而言,也是最致命的。比如小南的做法。

在一本高情商书籍《关键对话》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对一段关系而言,经营的好坏取决于你情商的高低,而决定情商的关键,是面对同一个问题,你是否能有意识地干预正常的思考逻辑。

这里给各位支一招儿,如果你是小南,通过这个方法也许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有意识地避免“入戏过深”

什么意思?

这里还是用小南的例子做个比较。当普通人(我指绝大多数人)听到或看到一件让自己精神紧绷的事情,通常会下意识地做一件事情。

我称为“讲故事”,说白了,就是给看到或听到的这件事情添油加醋,脑补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剧情。比如文章上面问道大家脑补画面的那个问题。

接下来,也是最要命的,普通人会按照这些脑补的剧情“过渡入戏”。打定了这些剧情就是真相。接下来他们会用行为来强行验证这些剧情,将脑补的推断等同于真相。比如小南的一句“已婚撩妹渣男”就是在证明自己想的就是事实。

有句话说,“感天感地,发现最后感动的只有自己”。情商高手和普通人在这儿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当他们看到或听到同一件事情时,会有意识的避免自己“入戏太深”。

他们也许也会给这件事情添加自己的“故事”。但很关键的是,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哪些是不争的事实,哪些是可以再琢磨一下的推断

比如,慕容哥和一个陌生女人在一天晚上吃了顿饭。这是个不用争的事实。但至于他们聊了什么,吃饭的目的是什么,吃了几次饭;这些剧情,只要你不在现场,都只是你的推断。

因此,高手这时候会基于这些推断,试图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 来还原事情的全貌。

比如他们常用的对话句式类似以下3步:

说事实

01

“我无意间看到你的一条微信,那天晚上你和一个女生吃了顿饭,但我记得你和我说要在公司加班。”

讲感受

02

“这让我首先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其次,这让我在一段婚姻关系中感到不安全。因为我不知道你们吃饭的目的是什么。”

邀请分享

03

“如果有什么我不知道,或理解有误的地方,我也希望听听你的解释。”

这样三个步骤看似简单,但对于一段可能出现矛盾的关系而言,至关重要。

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断章取义地下结论或贴标签。如果你能做到以上3步,会发现原本一件让你感觉毁三观,甚至违反伦理道德的事情,也许只是一个你自编自演来感动自己的故事。

有时候,你只需要通过分享和询问,给对方一个平等开口的机会,也许得到的信息就足以推翻你之前所有的推断。

事后问起,慕容哥回忆说,那天确实在公司加班,临时收到了大学时代摄影社的一位学妹的邀请。由于很久没见面,一同吃个饭聊聊摄影。

慕容哥和小南已成定局。小南通过捆绑式管教最怕发生的问题,最后变成了事实。

除了惋惜,我希望给更多在亲密关系中,面临类似问题的朋友一个诚恳的建议:

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故事,

变成影响彼此关系的事故。

如果你真的在意,

请在第一时间让彼此意识到问题。

如果能重来一次,不要再让你在乎的TA当一个沉默的“老好人”。如果你真的在意,或许你在这里可以找到答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可以重来一次, 我不想你再做一个“老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