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东西的传统,没我们想象得那么久。

以前说过这茬:

“为什么结婚要大操大办热热闹闹呢?”

“传统就是这样的!”


然而按传统,《礼记》上如是说:“婚礼不贺,人之序也。”

倒是需要“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但那是请他们来做见证而已,并非庆贺或随份子。


比如,“为什么结婚非要买房呢?”

“结婚就是要买房!传统就是这样的!”


这时候,您大可以再追问一句父辈,“您当年结婚时,当真自家买了房的吗?”城市里长大的父辈们,听此多半会面露难色。因为住房商品化是什么时候的事,他们一定还记忆犹新。

他们也该知道,最早大多是“单位分房”。


一定还有父辈嘴硬,说“再前一辈,都是买房结婚的。”这时您可以给他们看民国时的记录、清朝时的市井。

哪怕有父辈不肯看史料,好歹肯读读小说吧?钱钟书《围城》、张爱玲《鸿鸾禧》、老舍《骆驼祥子》,可都写着:普通人家结婚,就是赁房居住的呢。


大多数人讲规矩,是“虽然也说不清楚,但按着做没错,也不会得罪人”。

有些人刻意强调规矩,是可以借此得利益。这就不好多说了。

还有一部分人,对规矩有了感情,很热爱守规矩,看不起不守规矩的,其实是出于两种心态:

A 这规矩跟我许多年了,我对它有感情了。

B 我守这么多年规矩,你不守,我不白守了?所以非得维持规矩的神圣性不可!


世界文明发展了许多年。不用三跪九叩了,不用出让初夜权了,不用服徭役了,不用皇帝驾崩就禁娱乐了,不用避讳自己父母的名字了。不用请安打千儿了。枷锁是一具一具扔下来的。


选择性地,将老先生们都不怎么守的规矩捡起来,当个宝这么护着,就有些奇怪。


法律用来律人。道德用来律己。

然而有些规矩,无法律效力,又谈不上普世道德,只适合用来律小圈子里的什么。

不能明着欺负,又没有道理时,最好的工具是什么呢?规矩。

规矩的权威在哪里呢?传统。


传统的威力在哪里呢?

时间长,大家都这样,甚至不辩真假;违背规矩的代价,就是道德压力:你不守规矩,你连祖宗都不要了吗?——其实祖宗时候,都未必有这规矩呢。


大概,一切以死掉的传统为名,却又说不出个具体子丑寅卯一二三来,只靠时间久远和“别人都这样”就欺负活人的做派,很可能都是见不得光、上不得台面的耍流氓。

你可能感兴趣的:(许多东西的传统,没我们想象得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