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特别的短,也特别的长,短得让人没感觉丝毫节日的气氛,长得让人惶惶不可终日。不断刷新关于疫情的一切消息,其他事情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日子变得焦虑、惶恐、烦躁、慌张,及后又孤寂、乏味、单调、百无聊赖。
何以解忧,唯有电影。
特别是这部。
《天水围的日与夜》。
导演许鞍华。
主演鲍起静,陈丽云,梁进龙。
描述一个小区域三代人的数个日日夜夜。重重复复,却又娓娓道来,平淡如水,却又隽永如书。没有繁华盛放,只有温情似水,毫不夸张取宠,只剩和煦如光。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原为鱼塘,位置偏远,公屋居民占比多,且多为新移民家庭,低收入家庭,家庭暴力惨剧时有发生,因此曾被媒体冠以悲情新市镇。
有不少文艺作品描写天水围居民的困难和酸甜苦辣,许鞍华也参照其中发生的一件人伦惨剧,拍了一部《天水围的夜与雾》,而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则与前者完全不同,这只是一部简单极致而又温情和暖的剧作。
01
独居老人梁阿婆:桌上寒灯光不明,伴我独坐苦孤零
几颗青菜,十元牛肉,构成梁阿婆的一日两餐
阿婆每日回家,煲水,洗菜,切肉,热锅,下油,炒肉,炒菜,翻炒肉,吃饭。洗碗。发呆。到夜晚,点亮小灯,还是暗,同样热锅,下油,炒肉,炒菜,翻炒肉。洗碗。发呆。
房子很小,也很大,小得单间已具备厨房,睡房,饭厅的各项功能,大得只有阿婆独自一个人孤零零地等待从没有响起的电话。墙壁上贴着女儿和孙子的照片。阿婆只能每日惦记着。
独居老人多种不便
阿婆辛劳半生,有点驼背。阿婆去买菜,牛肉佬并没有因为觉得阿婆年纪大,而会发慈悲送她大块牛肉,而是计较那个硬币黑不黑。这只是一般人的斤斤计较,也是现实的残酷。
阿婆没有钱买冰箱,晚上煮的时候还要闻一下肉有没有变味。不够高换坏了的电灯泡,只好用一盏插电的小光管。超市的油都是家庭装便宜,单买要贵几块。想买台小电视,搬运费要七十元。这于独居老人而言很不方便,只能放弃。
即使年过半百,也只能自力更生
阿婆以前是卖菜的,唯一的女儿早逝,白头人送黑头人,女婿另娶他人,没有负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最揪心的是阿婆没有机会看到日思夜想的孙子,担心他的冷暖,担心他的会考成绩,过着节省的生活,是想把最好的留给他。
然而打电话去孙子继母说他去了做暑期工没有接,挑选金饰,搭车去沙田看望,约他们出来却只有女婿出来敷衍了几句,不肯收金饰,不想再有任何亏欠。两方摊牌,从此各不相欠。女婿要赡养的是现任老婆的妈妈,多年的情谊只值一顿茶钱。
阿婆搬到了低房租的天水围,每日孤单地拧着菜,来回于市场和蜗居。
如果没去超市找工作。如果没有碰到贵姐,这样的日子可能持续到到她离开这个世界。
02
寡妇贵姐:人隔千里路悠悠,请明月待我问候
单亲妈妈的一日
贵姐和儿子相依为命,每日起早摸黑,搭巴士去超市上班,到公司后锁好挎包,换上工作服,带上帽子和手套把蔬菜瓜果从冷柜搬出来,刮开纸箱,放到菜架,张贴标签。熟练的招呼顾客,帮顾客切榴莲,再用保鲜膜包装好。日日如此。
辛劳一日,收工挑选鸡蛋,买菜和生活用品回家,做饭给儿子吃。
菜式如她本人,朴实简单,一日姜葱蒸水蛋,炒小塘菜,一日煎蛋,炒芽菜,一日炒白菜,炒鸡蛋,一日墨豆炒蛋,番茄汤,偶尔吃上阿婆送的大冬菇就喜滋滋地夹给吃得津津有味的儿子。
洗碗,晾衣,晚上带着老花眼镜看看电视,看看报纸,就度过一天。
草根阶层的拼搏
贵姐虽然并不富贵,但她身上拥有多种优点,实在难能可贵。
勤劳节俭,买报纸要挑有纸巾和胶袋送的那家买。
天性善良,无条件帮助独居阿婆。送油给阿婆吃,帮阿婆干粗重活,阿婆被女婿拒绝后,又肩负起帮助独居老人下半辈子的照料
单纯朴素,母亲口中的,傻乎乎,得过“做”字,十四岁开始做学徒。
脚踏实地,不贪慕虚荣,不喜欢博彩,不羡慕他人觥筹交错,即使家庭聚会,她也孤独地坐着等人到齐,不参与打牌,后无奈替代她弟媳打了一会,赢钱归她,输钱自己出,弟妹们都开车,她依然过着和儿子搭巴士的生活。
任劳任怨,年少时早早辍学,供养两弟弟读大学,结婚后还拿钱回家给妈妈,等母亲和弟妹过上幸福富贵的生活,又没有攀龙附凤。
勇敢乐观,少年时住在木板做的房间,老鼠在脚边走来走去都没有畏惧。中年丧夫,又从不在儿子前流泪。
只有在扔掉先夫的裤子,贵姐才哭得七零八落。故人已隔千里,剩下独自一人孤身奋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又简单的女人,从没有被苦难的生活打到,就像她说的,做人,没有多难。
03
单亲孩子张家安: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
懵懂寂寥的一日
会考结束,张家安喜欢宅家和游戏,在家每天躺在卡通纯棉被单上边睡到阳光穿透,起来看看电视,玩玩哑铃,又觉得困,干脆在沙发继续睡,几乎日落才想起来要刷牙,妈妈回来,他没有打招呼,就去洗澡。
脱胎换骨的假期
张家安去同学家玩,害羞木讷,不爱打牌,爱玩游戏。同学约他去参加学校的团契(基督教特定聚会),他也懵懂前往。
团契主题是爱恨家庭。
主持人先是要各成员画一棵大树代表家庭,枝干距离是彼此关系。家安画的是,自己是树干,浓密的树荫是妈妈。
主持人读圣经上的内容,我要你们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而我们现实与此相反。
支持人问各位同学,如果妈妈说这四句话,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分别是:不要看电视了快些做完功课,多穿点衣服,晚上早点回,不要说太长时间的电话。
各人有不同的回答,有乖乖女的,有叛逆少年的。而家安的回答是,哦,哦,哦,哦。毫无感情的回答几乎惹来同伴的鄙视。
主持人后来问家安,你妈妈又要在超市工作,回家又做饭给你食,会不会很辛苦,家安有点口不对心说不会啊。主持人问家安,你妈妈恶不恶,有没有骂你,家安说还不是人一个。
家安家安,自那天开始,总是有点不安。
家安细细回味,慢慢感受。从不言传只是身教的母亲也一直对他产生潜移默化。
自此,家安回家开始叠衣服,拖地,帮邻居阿婆搬电视,换灯胆,去医院看望婆婆,答应徐老师回校任助教。懵懂中日渐成长蜕变。
04
三代人的生活:明月千里寄相思,月色朦朦夜未尽
因为有贵姐,阿婆变得乐观,儿子变得懂事。
梁阿婆遇到贵姐后,可以一起买家庭装的油,还有帮手抬电视,帮手买换灯泡。家安帮她换好灯泡的一刻,她的世界亮了。
贵姐母子俩沉默也好,有一句没一句也好,从来不互相勉强,互相嫌弃。
妈妈踏实,儿子也不会攀比;妈妈性格柔和,儿子照样温顺;妈妈乐于助人;儿子也帮忙搬电视买灯泡毫无怨言;妈妈自力更生,儿子也婉拒了大舅父的助学帮忙。妈妈谦虚,儿子成熟,能控制自己情绪。
贵姐也许没有如两个弟弟般大富大贵,但却有一个听话孝顺的儿子,足以胜过许多人。而家安虽然没有像几个表弟妹那样风花雪月的生活,但却有属于自己的自在安稳。
阿婆把贵姐和家安,当成自己女儿和孙子,三人一起过中秋,安仔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熟练地开柚子。三代人同台吃饭,在这中秋团圆夜。寡妇挂念先夫,阿婆挂念女儿,儿子想念父亲。
广场上都是赏月的家庭,故人相隔千里。明月千里寄相思。吴莺音音音入耳,让人遐想无限。
THE WAY WE ARE
天水围的日与夜的英文译为THE WAY WE ARE,意为我们一直的方式,我们一直走的道路,我们一直的样子。
那个时代,香港有无数贵姐,文化不高,普通平凡,但肯拼搏肯挨,任劳任怨,肩负生活的重担,不怨天尤人,不追求富贵,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正是这些人,勤奋拼搏,开拓进取,刻苦耐劳,永不言败。绝处逢生,力争上游。让香港得以繁荣,如今的香港,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老一辈人的勤恳奋斗,乐观向上的精神,几乎荡然无存。
只能从以往的影视中寻找。反复观看,再从中获得振奋、安慰,然后重启往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