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思维不正问 第二十七课

时间:2018年3月21日周三晚

上课内容:第八篇章--爱乐无余成正觉,957经

经文内容:这一经讲述了世尊为婆磋种出家开示身与命的关系。众生因爱取有余,故随“意生身”而往生,此为余处而非无余。唯有世尊得彼无余,成等正觉。这也即是表明了佛法的殊胜,道出了四谛缘起的超越。

爱乐分为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爱乐,一般说来,宗教人士注重精神上的爱乐较多,但是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的爱乐,导致的结果都是轮回六道。想要脱离轮回,除欲见法涅槃,应生无所住心,还它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无常无我。

乘意生身生于余处。意有很强的惯性,同样的生命形式,主体意识发生变化,内涵就完全不一样。因爱取故,因爱缘住,因取而生。过去的爱乐不断积累产生质的变化,现生的爱乐不断积累产生质的变化,这个惯性一直在增进,广大,生长。当主体意识把对物质精神的爱乐替换成,对无常无我的爱乐,让无常无我的爱乐增进,广大,生长,形成一种新的惯性,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佛教以外的宗教和无宗教人士信仰一个有“我”的个体,佛教认为是无我。有“我”的观念认为,是命是身,命异身异。在物质层面上有我的人注重身体,在精神层面有我的人注重灵魂。不管注重身体还是灵魂,都是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而佛教中的无我,才能导向爱乐无余成正觉。

以佛教为修行导向,趋向爱乐无余,即是成正觉,最终能到无余涅槃。中间有一个有余的过程,但是主体方向明确的话,最终的结果是确定的。初果圣人对真相有明确清晰的认知,但是业习还是在起作用,当以前的惯性趋向无的时候,贪嗔断,能修成三果。

听闻到无常无我法,实际中没有身心结合去体会,这个时候要注意,如何让理论跟实际联系起来。学习200经罗睺罗的弘法路线,自利利他,在受想识中巩固正见。没人可讲的时候,通过观察日记写下来自己的感受。

写观察日记有三个层次,有没有开始写,写的是什么内容,怎么写才能趋向爱乐无余。看他人的观察日记,也可以从三个层次观察,他是在巩固身见,是在趋向爱乐无余,还是与比都不相关的。在写观察日记的时候,把色,受,想,行,识的爱乐一一对应起来。对法的投入时间多了,才能产生对法的爱乐。

因爱故取,因爱而住,故说有余。外道婆蹉种认为空中飞火是无余的,佛陀告诉她,因为依着风的缘故,所以是有余。有余可是是轮回有余,也可以是有余涅槃,轮回有余导向的是轮回的往生。

意生身,说的是识在身心当下的作用。平常每时每刻对心意识都进行观察,如果每一刻都能持戒,戒是能帮助导向无常无我的体证,从有余过走向无余。吃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它有没有爱染,爱染有没有断,这是最根本的持戒。爱乐无余成正觉,意识决定了走向,是轮回还是解脱。在修行的每个当下,落脚点放在色,受,想,行,识的观察上,精进修学,舍断身见及身见的贪嗔慢,得无余的等正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正思维不正问 第二十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