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碎碎念

很少在微博里宣泄自己的心情了,一度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描摹身边每一个人物素描的短文进展缓慢。翻阅那熟悉的文字,回头打量那狂热的初衷,万千的感慨又袭上心头。

人总是会沉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将这把心思付诸笔端便肆意流淌出一些鲜活的文字,满是惆怅,满是感伤。渐渐地发觉一切似曾相识,在呻吟中轮回,这,大约是我现在不太愿意写日记的原因。

旧抽屉里还躺放着高中时代到初入社会那两年写的十几本日记,虽然有些丢失了,但每一次翻看那发黄的纸笺,见到那熟悉文字的时候,心头涌动的依然是一种忧伤。那一个个如蝌蚪般扭动的黑色的精灵,躺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斜睨着眼睛看着我,发出清冷的微笑。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时光如故,岁月如故。 曾经看到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每天花一点时间写三千字的文章,不去为着发表,只为洗涤那尘封的心灵……当时很受感动和鼓舞,可惜我抽不出这么一点点时间了。我当然有很多的藉口,白天工作忙,几乎没有时间;晚上回到家做饭、辅导孩子的作业、逛街买一些生活的必需品……然后瞄一两眼时政新闻,翻看手边的一两本小说,最后你可以写一点文字了。

写着写着,且慢,时针差不多指向十二点了。注意啰,健康专家告诉我们,最晚十一点钟就该上床睡觉了。良好的睡眠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没有了革命的本钱,一切都成空谈啊!从本地走出去的作家徐鲁当年在母校教书的时候,就有人质疑他不务正业,何故?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太多了,哪有心思专心教学?徐鲁是幸运的,在艰难的处境里执着地怀揣着梦想,他成功了,尽管他未必是一个好教师。有时候人必须作出取舍,得到一些东西必将也会失去许多东西。

一段时间,我曾经抱怨写作的素材太少,写不出有新意的东西,网友告诉我生活便是创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复心境,有了一种如醍醐灌顶的感觉。烦躁的心情的确是写作的大敌,被这种情绪包围便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好的心情之下或灵感来时可以多写一些。文字是一种奇怪的东西,有时回过头来看看从前写过的东西,我不得不承认现在未必写得出来,或者说现在未必有当初的热情。心境不同,此一时,彼一时也!

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可以尝试着读几本书,读好书比硬着头皮写文字的意义更大。刚刚把拍成电视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在网上找出来看了第一集,回味着看同名小说相关情节的感受,电视的画面更美更鲜活了,人物有立体感,而那些想像中并不清晰的人物轮廓瞬间在头脑中定型,让自己又有了反过来去看原著的冲动。

犹记得李总理曾经罕见地把全民阅读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如总理所言,闲暇时的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强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

网友中有许多擅长写作诗词的高手,用传统文化形式描摹现代生活是一种新奇的方式。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没有超凡的想象力,扎实的古文基础和对生活敏锐的触觉是难以成为诗人的。我不讳言,我不太会写诗,因为很少有这方面的尝试,今后还要多学习。写散文也好,写诗词也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今天的成就总跟他昨天的努力息息相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往事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