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 哲学是从仰望天穹开始的。

>> 如果你真的对哲学感兴趣,那你就最好把闲暇时看电视和玩游戏机的时间省出一些来,多到野外或至少是户外去,静静地看一会儿天,看一会儿云,看一会儿繁星闪烁的夜空。

>> 对大自然的神秘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哲学的。

>>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世界究竟是什么

>> 另一些哲学家认为,既然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变化无常的,那么,使世界保持连续性和统一性的“本体”就不可能是物质的东西,而只能是某种精神的东西。他们把这种东西称作“理念”“绝对精神”等等,不过,它的最确切的名称是“神”。他们仿佛已经看明白了世界这幕戏,无论它剧情如何变化,都是由神按照一个不变的剧本导演的。这种观点得到了宗教的支持。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 最坚决地主张世界有一个开端的是基督教。

概念的混乱

>> 所谓“世界”应是无所不包的,包括一切存在,如果真有上帝,则上帝也包括在内。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康德认为这个困境是人类思想无法摆脱的,他称之为“二律背反”

是一种哲学概念。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 二律背反”

时间之谜

>> 关于时间已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定义,

>> 一、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体的一种动力量;三、时间是人类所制订的测量事物运动变化的尺度;四、时间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五、时间是人类固有的感觉形式;六、时间是一种内心体验。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 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的看法

>> 不但否认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而且否认任何因果关系的存在。

>> 第一,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个别的事实,并不能感知事实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

>> 第二,所谓因果关系是一事实必然导致另一事实的关系,可是,观察和实验总是有限的,不管我们多少次看到两个事实同时或相继出现,我们也不能据此断定它们永远如此。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 世界真奇妙,

>> 冥冥中是否有一种有目的的安排。

>> 因果论的解释从现状出发向过去追溯,把过去的事件当作原因来解释现状。目的论的解释从过去出发向现状推演,把现状当作目的来解释过去的事件。

>> 偶然论

探究存在之谜

>> 海德格尔承认:“‘存在’这个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路加福音 13:3 我告诉你们,不是的。你们若不悔改,都要如此灭亡!

>> 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图自救、不复寻求生命意义的那一天到来的。

>> 有必要区分两种现代主义:

>> 一种是向现代世界认同的时髦的现代主义,另一种是批判现代世界的“反现代的现代主义”。

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 席勒用剩余精力解释美感的发生。

>> 人到世上,无非活一场罢了,本无目的可言。

>> 活着又为了什么呢?

>> 活着为了活着,

>> 另一类答案就试图为生命指出一个高于生命的意义源泉,它应能克服人的生命的动物性和暂时性,因而必定是一种神性的不朽的东西

>> 从巴门尼德到雅斯贝斯,都以“存在”为生命意义之源泉,

>> 人要求有意义地活,意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 活着为了寻求意义,而寻求意义又是为了觉得自己是在有意义地活着。

>> 寻求本身就使我们感到生存是有意义的,

>> 人,永远走在从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创世记 1:31 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 人类的无聊尚可药治,上帝的无聊宁有息日?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哥林多后书 5:7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 当你谈论这只苹果的“存在”时,你的心灵中岂不出现了这只苹果的形状、颜色、香味等,所谓它的“存在”无非是指它的这些可被感知的性质在你的心灵中的呈现,因而也就是指它的被感知?

贝克莱的是与非

>> 存在着上帝的心灵,一切存在物因为被无所不在的上帝的心灵所感知而保证了它们的存在。

庄周梦蝶的故事

>> 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

>> 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 所谓理性思维,就是我们运用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 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到的只能是不同的现象世界。

你的“自我”在哪里

>>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看作哲学的最高要求

哲学的命运

>> 哲学不只是一种学术,自从它诞生以来,它还一直承担着探究人类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使命

>> 同时市场化进程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乃至相当程度的迷乱和冲突。

>> 我们时代既需要德国哲学的思辨品格,也需要法国哲学的实践品格,而两者都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哲学的魅力

>> 人处在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点上,作为瞬息和有限的存在物,却向往永恒和无限。

>> 第一,请不要把智慧与知识混同起来,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却关乎人生。第二,请不要忘记这个“爱”字,哲学不是智慧本身,而是对智慧的爱。

>>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无法转让,

>> 我重视寻求真理的过程甚于重视真理本身。”

>> 哲学的魅力在于它所寻求的人生智慧的魅力,

>> 风格的前提始终是感受和思想的独创性。

>> 全然抛开体系,以隽永的格言表达他们的哲思。法国哲学家们寓哲理于小说、剧本,德国浪漫派哲人们寓哲理于诗。

>> 哲学和诗渐渐分离了,

>> 它们在精神气质上仍然酷似

>> 没有哲学的眼光和深度,一个诗人只能是吟花咏月、顾影自怜的浅薄文人。没有诗的激情和灵性,一个哲学家只能是从事逻辑推理的思维机器。

>> 诗人哲学家”

>> 一位严格意义上的“诗人哲学家”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把本体诗化或把诗本体化;第二,通过诗的途径(直觉、体验、想象、启示)与本体沟通;第三,作品的个性色彩和诗意风格。

哲学与精神生活

>> 无聊老人对无知青年的谈话”

>> 康德后来正确地指出:权力的享有不可避免地会腐蚀理性批判,哲学对于政治的最好期望不是享有权力,而是享有言论自由。

>> 哲学本身就是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

>> 幸福生活的实质在于自足,

>> 精神生活则把我们超拔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和暂时性,

>> 道德若仅仅服务于社会秩序,便只具有社会活动的品格;若是以追求至善为目的,则可视作较弱的宗教。科学若仅仅服务于技术进程,便只具有物质活动的品格;若是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则可视为较弱的哲学。于是,我们可以把精神活动归结为三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宗教,依靠单纯的信仰亦即天启的权威来建立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一是哲学,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这种联系。一是艺术,试图通过某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来建立这种联系。它们殊途而同归,体现了同一种永恒的追求。

>> 哲学生活是一种沉思的生活

>> 沉思之成为哲学性的,取决于所思问题的性质和求解的方法。

>> 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它寻求解决的方法却是科学性的。

>> 康德最早做了明确的揭示,他指出:由头脑(他所说的知性)来解答灵魂(他所说的理性)所追问的问题,必定会陷入二律背反。

>> 世界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即作为显现在意识中的东西——现象。

>> 对已经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哲学是唯一的避难所,其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寻找非宗教的信仰。

>> 哲学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

>> 寻找信仰而又不在某一个确定的信仰上停下来,正是哲学优于宗教之所在。

>> 第二,哲学使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 第三,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

哲学与文学批评

>> 一切合格的批评的前提是:第一,批评者对该作品本身真正感兴趣,从而产生了阐释和评价它的愿望。

>> 第二,批评者具有相当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他不是一个普通读者,

>> 每一次真正有价值的批评都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是批评家与作品之间的一种独特的感应和一次幸运的相遇,而绝非某个理论的派生物。

>> 批评的任务是阐释作品的意义和判断作品的价值。

哲学与随感录

>> 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

>> 心中暗自把那些博学而从不寻找自己的人讥为“美丽的猴子”

>> 随感录的可贵在于真实,如其本然地写出自己的人生感受。

>> 我觉得蒙田要胜过培根

>> 读好的随感录,却好像在和作者谈心

>> 平生无大志,只求活得真实,并随时记下自己真实的感受,借此留下生命的足迹,这就是我在哲学上的全部野心了。

哲学世界里的闲人

>> 他们实际上是富有的,拥有千金难买的悠闲和智慧。

>> 是一个向一切探索人生真理的灵魂敞开的精神世界。

哲学不只是慰藉

>> 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

>> 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

>> 塞内加的理由见于一句精辟之言:“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 叔本华有一个类似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

哲学与我们的时代

>> 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 哲学让人综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实际上就为人的进取方向提供了一个坐标。

>> 一是罗素的《西方的智慧》,另一是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 ,我建议你读一本比较可靠的哲学史,比如梯利的《西方哲学史》,

谁来上哲学课

>>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

>> 个优秀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 “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 “人文精神”有关的另一个词是humanities或humane studies,通常译作人文科学。

>>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一般把学科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部分

>>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或人性的学科,

>> 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是广义的宗教精神。

>> 所谓人是目的,就是要把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加以尊重。

>> 一方面,每个人要把自己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独立人格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能丧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

>> 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把他人当作精神性存在、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加以尊重,在任何情况下不可侮辱他人的人格,贬损他人作为人的尊严

>> 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生命(和灵魂)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必须予以尊重。

>> 个人是目的而非手段,一种合理的社会秩序应该有助于一切个人的自由发展。

>> 在个人主义伦理思想和自然法传统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传统。

>> 其基本主张是:个人拥有天赋权利(生命、自由和财产);政府和社会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个人的权利。自由主义的基本思想可归结为两点:

>> 第一,个人自由原则。

>> 第二,法治原则。

>> 法治原则主要是针对政府的,旨在保证政府依据法律治理。其要点为:一、法律的目的仅在于保护个人自由,防阻强制的发生,有悖于此的虽由立法机关颁布亦为非法。二、法律是普遍性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法律至上,政府必须受法律支配,而这意味着政府除了防阻强制之外,不得使用它的强制权力。四、立宪政治,关键是立法权与行政权真正分离,以保证法律的制定不受行政干预和监督政府对法律的遵守。

>> 精神生活可相对区分为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探寻世界的奥秘,体现了人的理性;后者面向人生,探寻人生的意义,体现了人的超越性。

>> (智力生活)归纳为以下三个要素:

第一,好奇心。

>> 好奇心是智力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

>> 哲学开始于惊疑。

>> 神圣的好奇心”有许多敌人,主要敌人有二。一是习惯,所谓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孩子往往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一般规律是随着年龄增长,好奇心递减。

>> 二是功利心,凡事都问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再感兴趣

>> 第二,头脑的认真。

>> 头脑的认真归根到底是在知识的根据问题上认真,一种认识是否真理,一定要追问其根据。

>> 一是判断是否符合经验事实,二是推理是否合乎逻辑,

>> 苏格拉底所主张的“知识即德行”是西方哲学家的普遍信念,中国哲学家正相反,信奉的是“德行即知识”。由于把知识本身看作目的性价值,因此,西方多具有纯粹的思想兴趣、学术兴趣、科学研究兴趣的人,在从事研究时只以真知为目的而不问效用。

>> 第三,从思想上把握完整的世界图画的渴望。

>> 超越性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之寻求。

>> 我把超越性(心灵生活)也归纳为三个要素:

第一,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

>> 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

>> 第二,灵魂的认真,即在人生的根据问题上认真。

>> 要自己来为自己寻求一种人生信仰,自己来确定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式。

>> 我们的人生哲学注重的是道德,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 第三,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

>> 认真追问生命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死亡与不朽、世俗与神圣之类根本性问题,会要求以某种方式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而达于更高的精神存在,渴望与之建立某种联系。这就是信仰的本来含义。

>> 总之,在我看来,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 心智生活的特点是内在性和非功利性。

>> 心智生活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和充实。一个人唯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人身上最宝贵的三样东西

>> 最早系统引进西方哲学的一个人,就是严复,他指出了中国国民素质有三大弱点。哪三个弱点呢?

>> 一个是民力

>> 第二个是民智,

>> 第三个是民德,

>> 就是生命、头脑和灵魂

>> 孟子说,人性中有四端,也就是四种精神性品质的萌芽。第一个是“仁”,就是“恻隐之心”,实际上就是同情心;第二个是“义”,就是“羞恶之心”,实际上是指道德情感;第三个是“礼”,又叫“恭敬之心”,就是懂礼貌、守秩序;第四个是“智”,又叫“是非之心”,

>> 人的头脑因为能够思考星空所以伟大,人的灵魂因为有道德律所以伟大。

>> 怎么才是尊重自己灵魂的价值

>> 一个是丰富,

>> 另一个是高贵

>> 就是要活得真正像人,把自己身上那些最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拥有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自由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人文精神和医生的人文素质

>> 医疗的对象是生命,教育的对象是头脑和灵魂,

>> 同情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全部道德的开端和基础。

>> 《实习医师手记》,里面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他说,在医生面前,病人是完全不设防的,完全顺从地交出自己,暴露自己,当时我就想,谁有权如此坦然地审视自己一个同类的痛苦呢?我没有这样的权利,却被赋予了这样的权利,这是我的劫难。那么,我的选择是,我为生命有这么多痛苦和不幸感到悲悯和愤懑。

>> 我认为医生应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和精神世界,应该是精神富有的人,这是医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的第二个方面。

>> 头脑是一种思考能力,追求的是知识;灵魂则是一种精神的渴望,追求的是意义,人要活得有意义,有品位,有尊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生命是人身上的动物性,头脑是人身上的人性,而灵魂是人身上的神性,也就是超越性

>> 以前医生给病人看病有两种最常用的办法,一个是触摸,一个是交谈。

>> 尼采提倡一种悲剧哲学

>> 尼采的取向与我今天讲的是基本一致的,他最重视两个东西,一个是健康的生命本能,另一个是高贵的精神追求

>> 一个人的灵魂只要足够深刻,就会发现那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孤独。

>> 出世和入世的“世”,是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功利世界,

>> 关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觉得需要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从内部条件来说,需要一定的天赋。

>> 爱因斯坦说过: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

>> 另一个是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教育,当然是好的教育

>> 所谓好的教育就是能够给独立思考提供一个自由环境的教育。

>> 哲学家们讲人性恶,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生物性,讲人性善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社会性,

人文精神与教育

>> 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价值

>> 我认为在学校里应该有这样四种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智力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对生命的尊重。

>> 我题了三句话: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 信仰的本质就是相信生命具有某种神圣的性质。

>> 把生命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人生观教育

>> 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

>>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

>> 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

>> 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

>> 教育最重要的任务,第一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第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学习就是学会学习

>>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受过教育,

>> 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智慧增长而知识减少的过程,

>> 智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好奇心、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的能力,这是智力教育的本义,

>> 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

>> 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心灵,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自觉的信仰。

>>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

>> 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宗教,但是不能没有宗教精神。所谓宗教精神,就是对高于世俗生活的精神意义的追求。

>> 教育即生长。

>> 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们正常地生长。

>> 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

>> 教育应该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 用生长的眼光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段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

>> 卢梭说:为了某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剥夺现在,这种做法是残酷的。

>> 大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最好的东西,一个是自由宽松的环境,一个是品学皆优的教师,

>> 哲学家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大帝说的那句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 用人文精神的眼光来衡量,我认为今日的教育有三大弊病

>> 第一目标应该是优秀,成功只是其次的目标,应该把成功看成优秀的副产品。

>> 今日教育的第二个弊病是应试教育。

>> 今日教育的第三个弊病是腐败

>> 共同的是要有高标准,读精神含量、知识含量高的书,不要读平庸的书。如果读不进好书,只读平庸的书,我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这个人太平庸了。我们不要做平庸的人,起点高才走得远。

>>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大学是什么?大学就是在老年人的智慧和年轻人的热情之间搭起的一座桥梁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

>>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

智慧的诞生

>> 古希腊是哲学的失去了的童年

>> 当我用欣赏的眼光观看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古希腊的哲学舞台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哲学家们一种共同的精神素质,那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从智慧本身获得快乐的能力,当然,还有承受智慧的痛苦和代价的勇气。

>> 对希腊人来说,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以寻求智慧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质言之,乃是一种精神生活。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 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 这真是一个可爱的故事,大帝的威严和虚心、哲学家的淡泊和骄傲,皆跃然眼前。

>> 那时候的我正和现在的你们一样,但你们永远做不到和现在的我一样

>> 他们判我流放,我判他们留在国内。”

>> “时间甚至可以摧毁青铜,但永远不能摧毁你的光荣,因为只有你向凡人指明了最简单的自足生活之道。”

>> 犬儒主义者”(cynic)一词成了普通名词,用来指愤世嫉俗者、玩世不恭者、好挖苦人的人。

>> 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阳光是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自然规定的人的基本需要、合乎自然的简朴生活。谁挡住了阳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也是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并非必需的东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不要让功利挡住生命,不要让习俗挡住本性,不要让非必需挡住必需,这就是犬儒派留给我们的主要的哲学遗训。

>> 第欧根尼还有两个伟大发明。一是“世界公民”

>> 第欧根尼也说“唯一的、真正的国家是宇宙”,因此“万物都是智慧之人的财产”

>> 另一发明是“言论自由”。

>> 有人问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他的回答便是“言论自由”。

>> 不要让政治挡住哲学,不要让群体利益挡住思想自由。

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 哲学开始于惊疑。

>> 包含惊奇、惊讶和疑惑、困惑两层意思。

>> 古罗马哲学家奥古斯丁(在《论上帝之城》中)说,智慧的研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沉思性的,即对自然的起源及纯粹真理的研究,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另一种是积极性的,关注生活行为和道德,以苏格拉底为代表。

>> 柏拉图是两者的融合

>> 哲学的价值不在提供确定的答案,而在于使我们始终保持对世界和人生的惊疑和追问。

>> 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却长着一颗科学的脑袋。灵魂是一个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神秘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有根有据地来解答。

哲学的价值何在

>> 为什么说哲学的不实用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呢?可以从两个方面看。第一,哲学所研究的问题,诸如世界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之类,的确是最不关实用的,

>> 但对它们的关心恰恰体现了人的神性。

>> 第二,哲学解决这些问题不需要任何实际的手段,靠金钱、权力、革命、社会活动等也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唯一的手段是思想

>> 每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或说与哲学之关系密切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精神生活在他的人生中所占的位置或比重

>> 我认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大致有以下这些特点。

>> 第一,关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和人生。

>> 第二,除了理性的权威,不承认任何权威。

>> 第三,关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实用性,能够从思想本身获得最大的快乐。

>> 第四,与社会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 黑格尔所说:哲学是一间隔离的圣所,它的祭司必须远离俗世,潜心真理。

>> 最低一等是做买卖的,其次是来竞赛的,最高一等是来观看的,

>> 第五,为了精神的自由而安于简朴的物质生活。

点评

更喜欢周先生早期的散文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