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马未都聊李清照

北宋三大词人:李煜、苏东坡、李清照

李清照:认识不过一场灿烂花事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人生横跨北南二宋。南渡时她44岁,她在南宋度过了二十八年的余生,如果除去她年少的这段时期,李清照的人生基本上是北南二宋对半的,靖康之变对她一生及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南渡: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随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当时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

处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文学家,对李清照影响很深,她父亲藏书很多,她自幼对书籍有天生的亲切感,并一直伴随她一生。包括她为丈夫赵明诚搜集整理的遗作《金石录》,《金石录》也是宋代关于考古著作方面的很重要的一本书。李清照留下的诗文大约有百余篇。

南宋有个叫黄升和黄玉林两个人合著了一本书,叫《花庵词选》,说《漱玉词》有三卷,但是今天都没有留下来。今天看到的《漱玉词》是后人的辑本,它是不全的。因为李清照旧居泉城济南,门前漱玉泉为济南的七十二名泉之一,泉涌溢池,水石相激,所以叫漱玉,跟漱口一样,《漱玉词》因此得名。

《漱玉词》,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16出名,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进士出身,母亲又是当朝状元王拱宸的孙女 ,她从小耳濡目染,文学既有天赋又有慧根,所以出手不凡。她有两首《如梦令》,很短的《如梦令》名满天下。第一首就是我们熟悉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第二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小令风格统一,一个写外景,一个写室内,相映成趣。

第一首她以常记开篇,那就表明她这不是偶然的,是经常有的一个事情,但行文时又写了偶然,说误入,这误入就是偶然的,所以让这个小令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她起笔非常平淡,“常记溪亭日暮”,我经常想起,我们这个地方傍晚,缘由、地址、时间,用三个词组立刻交代清楚,“沉醉不知归路”,情景、状态、事由,迅速将自己的回忆和读者的视线拉至设定的情景之中。她这种欢愉的心情,轻松的状态,十二个字已经写的清清楚楚。紧接着她又进一步说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尽说明沉醉的原因,晚回舟就顺理成章了。然后笔锋一转,误入让剧情充满看个变数,又变得极为合情合理。这样沉醉了方可误入,作者将误入进行了一个美化的处理,藕花深处,然后用了叠词,“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说的是心境,叠韵是加强这份心境,然后远景一片放松,鸥鸟与白鹭惊起而飞,似乎给误入歧途的小舟指明了一条出路。这首小令的精彩之处在于作者把自己的复杂的心情和变化的风景融为了一体,她配合的天衣无缝,不矫揉造作,每一句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无一字不给力,无一景不添彩,使得小令如同水墨画一样,浓淡相宜,耐人寻味。

第二首场景就完全不同了,直接回到了室内。起句叫时空前置,什么叫前置呢,昨夜,她做什么没去描写,而是直接写了一个气象,“昨夜雨疏风骤”,这个雨下的并不多,但风刮的很狠,“浓睡不消残酒”,把这个饮酒的场面完全淡化,让人回味绵长。早晨起来还有酒意,懒洋洋地问了丫鬟一句,作者在醒来之际,丫鬟卷帘的那一刻,一个试问将内心的某种担忧,某种忐忑表露无遗,而丫鬟不解其意,就说外面的海棠都差不多,“却道海棠依旧”,一夜风雨没见什么变化,满树的海棠花依然开放,作者又用了叠韵连续发问,“知否,知否?”这里有埋怨,有宣泄,有担心,有释怀,给出了自己的结论,“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是此令的点睛之笔,第一层含义是客观描述,一夜风雨之后,绿叶显得肥润,而红花却凋零了不少。第二次是主观的感受,红花配绿叶,主次分明,即便红花因风雨减少了很多,那依然是视觉中心。历代文人对此句赞赏有加。

《点绛唇·蹴罢秋千》写的非常俏皮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点绛唇》在讲一个故事,其中情节、细节充分,所以很多后人将这首词与李清照本人的真实的恋爱故事就搅在了一起。

唐诗:多注重情感表达,多写感觉,长于情。

宋诗:注重情节叙述、喜于景、借景寓情。

唐诗多注重情感表达,比兴用典,对仗互文。而宋词则注重情节的叙述,烘托联想,借景寓情。唐诗就长于情,宋词就重于景。唐诗多写感觉,宋词就爱写故事。

《点绛唇》起句就写一段故事,一个段落。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至于为什么荡秋千,作者根本无需交代,只需要读者去想象。秋千在中国的意象单一,多与女子的风情有关,旨在描写女子的心神不定。

比如唐代李商隐就有诗:十五泣春风,北面秋千下。晚唐诗人韦庄也有诗: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李煜也说,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秋千的意味往往跟女子有关联。

和羞走是一个表象,倚门回首是一个刻意,要留给客人或者说男主人更深刻的印象。却把青梅嗅已经是表演了。青梅喻示女子的青春,青梅竹马。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赵明诚完婚。李清照18岁,赵明诚21岁。两人自由恋爱。赵明诚与李清照的堂兄外出游玩,在元宵节赏花灯时与李清照相识,赵明诚一见钟情,回家后委婉地跟父亲谈及李清照,父亲赵挺之就心神领会,立刻派人到李家提亲。赵挺之官至礼部侍郎,李父李格非当时是礼部的员外郎,比赵低一个等级,也算门当户对,两人结婚后琴瑟和鸣,婚姻存续了近30年,直至赵明诚病故。这段婚姻分为两端,前甜后苦。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出远门了,这对新婚的李清照就多了一份从没有过的感受,写了《一剪梅》送给他。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全词声情并茂,低缓抑郁,读者极易被文字牵带入境。

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先交代时间。红字打头本是强调暖色,粉红色的荷花开放时,妖娆妩媚,略带香气,可她跟着画风一转,露出了残意,使得这一意象异峰突起,突出这个残字后,马上陷入另一种平缓镜象,叫玉簟,簟(dian)是一种竹席,它是用蕲(qi)竹,这种竹子今天还在湖北,它跟普通竹子最大的不同,是蕲竹绕节。它不像普通的竹子,蕲竹非常细腻,编出来的席子,席滑如玉,这是古书的记载。据说今天的蕲竹编的席子也是跟布一样的柔软。古人还说,人卧其之上,百病能愈。李清照用玉簟是期望此席能够治心病,但秋天已到了,席凉如水,只能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们一般在书里都把兰舟解释为船,因为它是有典的,《述异记》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吴王植木兰构宫殿,鲁班刻木兰为舟。所以就说兰舟就是船。但还有一种解释,说兰舟是床的美称。如果兰舟为船,轻解罗裳就说不通。如兰舟为床的话,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就好像比较难解。马未都认为这兰舟在此就是床,至少李清照一语双关,否则无法解释轻解罗裳。罗裳是指下衣,上衣下裳,罗裳就是罗裙,解下罗裙,上船令人很诧异。解开罗裙躺在床上,那就顺理成章,下面的文字就比较容易解读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个人躺在床上,盼望着夫君的家书能够寄来,“谁”,用一个矫情的词,表达埋怨的情绪。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组文学意象完全是表达作者独自的思念之情。

李清照由静向动,再由动及静,极像电影里的慢镜头,缓慢地移动,将一个新婚女子思夫的场景耐心地展现,最后成为大画面的定格。我们可以把上片看成一个连贯的长镜头,由特写“红藕香残”,至中景“玉簟秋”,再由近景“轻解罗裳”,至中景“独上兰舟”,全景“云中谁寄锦书来”,接着大全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连贯的景别,让李清照动用了三十个字,就描述 完成。这里主观客观两次交替,结合的天衣无缝。显示了作者高超驾驭文字的能力。

特写——中景——近景——全景——大全景

诗代表心声

新婚不久,李清照父亲李格非卷入新旧党争。崇宁元年,也就是公元1102年,李格非被列为元祐党籍,不得在京任职,而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却一路升迁,由吏部尚书一路连任,成为宰相。李清照在自己的生父被贬,与公公升迁的夹缝中不知所措,为了救自己的父亲,竟然写诗给公公赵挺之,此举在官场上就显得非常幼稚。李格非罢官后只能带着全家人打道回府,回到了济南,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两地生活,到了重阳节,李清照20岁,于是又写下了一首《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初凉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开篇写景,可能也是写情绪,薄雾浓云,难见的天气。瑞脑,就是冰片。金兽就是香炉。上片室内,下片室外。

黄花就是菊花。

他们结婚的次年秋天,朝廷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两人关系陷入一种不尴不尬的地位,李清照被迫返回原籍,与父母团聚,而赵明诚就负笈出游了。夫妻分居两地,大概到了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被罢相,赵明诚与李清照就回到了祖籍青州。这一年李清照24岁,次年为其室命名《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这期间李清照居家协助丈夫完成了《金石录》,而赵明诚此时常常外出,还蓄养了几名侍妾,这事虽然在宋代文人中十分普遍,李清照也没有过过激言行,但心中总是有不悦,在文字中就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金石录》,共三十卷,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其余部分由李清照完成。《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写的就是这一时期。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北宋靖康之难,不仅是皇帝的耻辱,对李清照及丈夫赵明诚也是灾难,靖康二年(公元1127),金人俘虏徽钦二帝北去,北宋亡。同年五月,康王赵构改元建炎,南宋开始。北方形式日趋紧张,赵明诚就因丧母南下奔丧,八月到江宁(南京)去任知府,李清照独自一人整理了多年的家里收藏的这些东西,一共有十五车,一个人押解,水路、旱路奔波,于第二年春天将这些宝贝押解至江宁府,与丈夫团聚。李清照抵达江宁(南京),养息了一段日子。

周邦彦有一个儿子叫周辉,他写《清波杂志》的,他记载了宋人的很多杂事,他比李清照虽然小40多岁,但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笔下记载的李清照在这段日子里遇到下雪天就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城楼上远远地观望雪景找灵感。找到佳句就要丈夫与她唱和。

第二年,赵明诚因处置叛乱不当被罢免了,三月份,夫妻俩就乘着这个小船就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所以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了五绝《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古说今,抒发一腔悲愤。

五月份,赵明诚又接旨去湖州做官,李清照在她《金石录后续》中说过这一段: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说赵明诚一个人去赴任,离开小船的时候,说他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挥手告别,李清照心里就觉得有点不详,就问如果金兵打过来,城里告急怎么办?赵明诚说从众而行,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 ,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千万别忘了。宗器,祖宗留下的东西要抱着它。然后就策马而去,2个月后,赵明诚途中得病,死于南京。

赵明诚去世时,李清照46岁。一个人守着那么多的宝器不知道该怎么做。

赵明诚妹夫在洪州,今江西南昌,任兵部侍郎,李清照就将大量的古籍托人送到了洪州,谁知当年十一月洪州就失守,所有古书被付之一炬。这对李清照是非常大的打击。李清照一路追随宋高宗赵构,希望自己所带的古物能够托付给朝廷。至绍兴元年,1131年,李清照住绍兴一个普通人家,半夜墙被挖穿了,大量的书画丢掉了,她迫不得已又悬赏往回赎。

直到绍兴二年,李清照抵达杭州以后,连续五年的颠沛流离,夫妻二人收藏半生的书籍书画散失殆尽,李清照心力交瘁。这时候有一个叫张汝州的男人出现了,嘘寒问暖,殷勤有加,近五十岁的李清照突然就不清醒了,在丈夫去世三年后,再度相信了爱情,嫁给了张汝州。谁知他只是盯上了李清照的财产,盯上李清照的收藏了,没想到东西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多,然后就漫骂,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忍无可忍,冒着被入刑的危险,告发张汝州营私舞弊,要求离婚。虽然李清照被官方3获准离婚,但是还是被关押了九天。因亲友的营救,才获了一个自由身,这对李清照的名节打击很大,从那以后李清照的记录就日趋减少,埋头静心整理丈夫的遗作《金石录》,将近十年的时间。李清照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破天荒地用了七个叠词,让这首词开篇就与众不同。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次第,指场合。

李清照的一生总体上由高往低走。

人生不过如此,就是经历。赶上了就要面对,无论吉凶。

这首词很可能春季写的,到秋季写完。乍暖还寒是春季,强说秋季就很生硬。当;;李清照写完《声声慢》的上片以后,思路就断了,因为七个叠词,如珍珠滴滴答答地落入玉盘,发出了悦耳的响声,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上片连贯而下 ,到正伤心时戛然止笔,并非没有可能,等气候到了秋天,看到满地黄花,李清照又想起春天的搁笔,拿起笔来,花已谢,天已黑,风雨皆已经到来,这番境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马未都聊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