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 | 论语通解011 --可以违背父亲的意愿吗?

学而篇  · 观志 

原  文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今译】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了,要观察他的行为。在三年内依然不改变父亲的遗志和行为,算是孝了。”

【通解】“观其志”,“其”指儿子。父亲在世时,所有的权力和事务由其父亲掌管。儿子的德才无从展示,此时只能通过他的志向来考察他,看他的志向是不是继承父亲的志向。譬如父亲有善行,他能继承,其心必好善。父亲有不妥不善的言行,能及时劝谏,其心必忠。若是无论父亲善恶与否,儿子只是一味地奉承讨好,其心必诛,是为不孝。

“观其行”,其父去世后,其子得以自专,再也不受任何的拘束,在此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修养。诸如此类的历史事件不胜枚举,隋朝的杨广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的父亲隋文帝在位期间,社会繁荣,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治。隋文帝节俭爱民,真乃一代有作为之君主,但他的儿子杨广完全是一个虚伪的小人,在父亲面前极尽孝道,为人谦虚,其目的只是为了与他的兄长争宠,以获取帝位。隋文帝去世后,杨广性情大变,从此飞扬跋扈,骄奢淫逸,其恶行最终将隋朝引入灭亡。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有两说;一说:三年指特定期限。在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制。君王之家,先主去世,新君继位,三年丧礼期间,悲戚方殷,无心问政,特别委任德才兼备的大臣代君理政。这三年里,国家事务依然遵循先主所制,不再更改。另一说:三年是指多年的意思;其父去世后,依然能发扬父亲的善行,避免父亲生前的不善之行,如此数年,善善相传,以善避恶,得到了亲朋乡邻的认可。父亲生前的善行得以被人传颂,而父亲不善的行为也早已被儿子的善行所遮盖。如能如此,便可以称之为孝。“可谓孝矣”。

【按语】孝者,显父母祖先之善,避父母祖先之不善。父在,体贴入微,竭尽其力。父没,避恶扬善,承顺其父之善,避除其父之不善。是谓孝矣。不孝者,则未知何也。

父在承其志

竭力为人子

一朝与父别

善行扬于世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 | 论语通解011 --可以违背父亲的意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