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寒衣节

        北方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照例我要带上儿子回家祭祖。

        途中捎上姐姐和外甥。推开家门,母亲做好了一大盆的荠菜和肉馅准备包水饺,荠菜是刚从地里挖来,最新鲜的。

        我和姐姐也加人了包水饺的行列,我擀皮,母亲和姐姐包,童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温馨的画面又浮现在了眼前,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了父亲翘着二郎腿坐在大椅子上抽烟的陪伴。(今天的回家也是去坟地看他纪念他为他扫墓。)

        母亲讲述着在地里挖荠菜的经历,述说着一人在家的快乐,聊聊最近的身体,拉拉东家长西家短的家常,邻里之间的逸闻趣事,亲戚朋友的如今变化,这些对我和姐姐而言,没感觉是多余,是唠叨,听来的却是亲切,是安慰。

        中午,我和姐姐带上孩子们去孔林祭祖。孔林是国家5A级景区,早已经禁止烟火,我们只好在林外点燃火纸寄托哀思。然后我们进入林地。我问儿子和外甥,你们愿意来这儿吗?不愿意,什么意思啊!他们的回答是那样干脆。是啊,孩子们,我和你们一般大时,也觉得无趣,唯一觉得有意思的,是祭完祖可以跟大人们逛林前庙会,琳琅满目的玩意,爱不释手;新奇古怪的表演,依依不舍;到处飘香的小吃(尤其是咱曲阜特有的小锅熏豆腐,咕嘟咕嘟冒着白泡,豆腐在锅里翻滚,热气腾腾,跑到锅前总会猛吸两口,让鼻子替嘴过足瘾。但能吃上这种美味的几率很少,大多只是远闻罢了,偶尔的吃上一回儿,就足矣让我回味这几十年。),驻足难舍。如今这些早已不再,就连当年带我来此祭祖的父亲也长眠在了这里。

        回想往事,我颇有感慨的对儿子说,多年后,我也一样只会存在你的记忆里,你也一定会清晰记得,你和爸爸一起来过这里祭祖。这也是今天我们来这儿的意义——人不能忘本,每个人都得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和家人一起走过的岁月,祖先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儿子沉默了,不知道是他明白了我说的话还是被我说的感动了。

        每年清明节和寒衣节我都坚持带儿子来祭祖,每次都让他瞻仰老祖碑,每次都把祖碑上的文字念给他听,不求他能记住什么,只希望,像我当年跟随父亲一起祭祖一样,把陪伴的身影刻在脑海中,能时时从记忆的相册里翻出来,看看,想想,回忆回忆。这也是最好祭奠。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到寒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