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大扫除

前天发了个朋友圈,立即就有两个原来的同事问现在在哪上班呢,我说在家歇着呢,然后就说肯定是我老公赚大钱了,我说然鹅并没有啊,同事表示不信,怎么也是家里不缺米才会这么任性吧。

然而也没有啊,只是没有到喝西北风的地步罢了,说起来工作十几年的人都会有些积蓄,那些想要FIRE的人上千万的家产还是没有安全感,还嫌不够,信誓旦旦等到攒够多少的时候就可以了。但是事实上,到了那个时候还会想要更多,因为只要身体没坏永远可以赚更多。

有个小故事,大意是一个农夫为了养家努力耕田,勤苦劳作,但是收成并不是很多,天神被感动,跟他讲我可以分你一块地,你从现在开始跑,天黑之前,你能跑到的土地都可以归你,于是农夫开始拼命地跑,每当他快要跑不动时,他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再多跑一些,我就可以多留些土地给子孙后代了,于是他一直不停地拼命跑,拼命跑,终于在天黑之前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

有道政治题:马克思指出 ,在共产主义社会, 劳动是()。

A.人们谋生的手段

B.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闲的手段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正确答案是B。

也许正因为我们不是共产主义社会,大多数人的选择估计是A。

然而马克思也说过关于劳动异化的理论,当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从属于自然的本质被消减了,取而代之,人变成了异化的人,成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上的一环,凡是有利于这个社会生产目的的特质被无限增强,而无用的特质则被消减。所以现在流行工具人一说,越来越多的人努力把自己训练成合格的工具,这样才可以符合社会机器的需求。

好像扯远了,还是回到自己,裸辞三个月,我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确实感觉到了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我做了三个月的“大扫除”。

首先要清扫的是我的家,如果说完美的家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它应该不用很大,但是很清爽,每个角落都是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不是碍手碍脚用处不大但是又不舍得扔的家具或是物品,现在都流行断舍离,清爽的居所也会让心也跟着清爽,按照近藤麻理惠的说法甚至能改变气场,让人的心境行为也会为之改善。但其实断舍离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家里有那种连超市小票都不扔、特别敝帚自珍的仓鼠级家属,我的断舍离只能停留在表面,家里的衣柜、储藏间、房间里到处都充斥着我想清理但丢掉就会引发世界大战的不顺眼的东西。所以除非是独居,要想完全按照个人喜好来生活还真是难。

其次要清理的就是我的大脑,如果大脑也是一个房间,那么这个房间虽然表面还凑合,其实看不到的角落里到处堆满了陈旧的灰尘油垢,就像我妈妈的碎碎念,就像那些贩卖焦虑的公众号每天在你脑子里撒一点恶心的垃圾,就像上班时那些让人窒息的固定模式,就像那些时不时跳出来让自己灰心丧气的思维方式。

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想要头脑清明,必须接触新鲜的思想,新鲜的营养。上着班的时候,大脑基本也没太有空闲的时候,空闲的碎片时间也被一些碎片信息所淹没,也没时间让自己彻底做个梳理。所以这几个月算是终于有了时间,画画,看书,听节目,偶尔也看些电影。从一开始听看理想APP里王瑞芸教授讲的西方美术史,到后来梁文道道长的八分,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播客节目,你会能感觉到这些是让人充实并成长的养料,你会感觉到能够从那个旧的窠臼里一点点地爬出来见到更广阔的世界,虽然这几个月哪里都没去,只在离家方圆几公里的区域活动。但是会觉得心更宽了,而不是以前每天在格子间里感受到的那种动弹不得的逼仄。好的画面需要留白,人的生活也需要留白,留出哪怕是发呆的时间也是必须的。

毛主席说解放思想,我们都觉得自己思想其实很解放啊,比起上一辈我们不知道要开放多少,然而每个人都会有个根深蒂固的死角,也许从小就形成了,也许是经过了漫长的成长时期形成的,它让我们不假思索的对一些事情做出判断或是反应,却从未思考这样到底是不是对的,比如我们对待家人的态度,比如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成见。

最近收获最大的一本书是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包含很多个层面,配偶,包括异性恋和同性恋,亲子,朋友等都属于亲密关系,当然讲的最重要的亲密关系还是配偶之间的。好的亲密关系对人绝对是一种奖赏,它能让人感受人生的幸福甜蜜,充满能量,无论对于事业还是健康都是有很多益处。差的亲密关系对人是一种消耗,慢慢吞噬生命力,让生活变得麻木贫乏。亲密关系就好像植物的土壤,是充满养分还是贫瘠干旱,植物的生长状态是绝对不一样的。这本书讲述得倒不是亲密关系对人的影响,而是影响亲密关系的各种因素,就像一个模型,什么样的输入外加某些动态因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输出,甚至还有时间演变的过程,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社会实证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写就的,你会清楚看到原来你自己是什么类型,你遇到的关系是什么类型,我们都是普通人类,不会逃过这些规律,所以看过之后有种幡然醒悟,原来如此的感觉。

很多书都会让人相见恨晚,记得有个作家说过他会觉得很后怕,如果当时没有碰巧读到某本书,很多思想或是思考是我们个人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够独自领悟到的,那些书是别人一生思考的精华,而我们几十元就能读到。然而要那么多思考有什么用,做一头快乐的猪不更好吗?但是即便不知道这些我也做不成一头快乐的猪,只能做成一头盲目的驴,在磨房里消耗自己的生命。在这样的年代,能做快乐的猪倒是令人羡慕的事情,只要不会随时有可能被拉去屠宰场。

所以清理大脑这件事情在这几个月算是有点成效,但是也并不显著,因为我实实在在能感觉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跟以前一些根深蒂固的惯性做斗争,那些根深蒂固的惯性就包括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有价值感。还包括那些好像永远都还不完的亲情的债,像是蜗牛的壳永远都附在身上。就像是原来的坐标系已经失去意义,然而新的坐标系还没有建立,随时都在变化之中。

最后清理的就是自己的身体,身体不需要清理,但是需要锻炼,好希望只要躺着就能增强体质,然而却不能,它就像是一个机器,不运转反而更不灵光,运转过多也容易损伤,所以我这架破机器经常给我制造点麻烦来引起我的注意,但是又不告诉我怎么才能让它好好运转的诀窍,真是让人伤脑筋。

最后的最后当然还是关于画画,也许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学会了用ipad上的procreate来画画,拓展了材质,让画画变得更容易,把各种题材都尝试了一遍之后,我突然意识到我还是没办法做到自由的表达,并没有突破什么,我想要的跟自己目前的水平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我的目标太散了,没有一个集中的点,经常是浅尝辄止,怕花很多力气深入进去不是自己想要的走错了方向,不像有些人,似乎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风格,目的是什么,然后就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而我则是走一步看三步,越看越眼花缭乱,没办法照着一个方向努力,这也是让人伤脑筋地地方。

总之三个月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没有短到什么都来不及做,也没有长到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或是成果,过去几十年多少个三个月都过去了,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实实在在地能感受到生活的齿轮在一点点转动。正所谓是一种mindfullness,意识到自己在哪里,身处什么阶段,即便是不好的处境,也能意识到这种不好是来自哪里,而不是徒然烦恼,项飙老师所谓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也应该就是如此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个月的大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