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选(手抄本)七十八

图片发自App

七十八、才华横溢的蔡邕


蔡邕,陈留圉(河南杞县)人,少时博学,喜爱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初为司徒桥玄的属官,出补河平长后,被灵帝召任为郎中,校书于东观,迁为议郎。

公元175年,东汉灵帝刘宏下诏:命儒家学派学士们,严格校正《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书文字,并令议郎蔡邕书写出来。蔡邕遂用隶书体将经书写于石碑上。然后,使工匠镌刻之,后人称为“一字石经”。石碑刻成后竖立在太学门前。其中二十八块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的石碑竖在讲堂西边;十五块刻有《礼记》的竖在南边;三块刻有《论语》的竖在东边。石碑刚竖起,观瞻、摹写者络绎不绝;每天有千余车辆,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填滿大街小巷。以后,儒家学派学者都以蔡邕校正书写的经书为典范。

最初,东汉朝廷法律规定:“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以及两州之间人士,不得交互观察。”后来又制定“三互法”,规定不可交互当官。由于禁忌严格,使得任命地方官员十分困难,幽州、冀州的刺史就因此找不到合适人选。对此,蔡邕上书说,幽州、冀州没有刺史管理,结果行政停顿,境内一片萧条。建议撤销“三互法”。朝廷拒绝采纳。

汉灵帝喜爱文学创作,并集合一批士人在左右助兴。于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乘机混入,在汉灵帝召见时,以讲一些轶闻趣事来博得皇上的欢心。一些投机之辈,因受到赏识往往越级擢升,平步青云。一次,汉灵帝临朝,蔡邕呈递密奏,借节气转换和皇庙祭祀,劝说皇上遴选“孝廉”、“贤良”、“文学”等人才,作为国家栋梁。对那些才能、品德低下的人,不可以再任命他们当官。汉灵帝看罢奏章,表示同意于立冬之日亲自到京城洛阳北郊去迎冬。又下令:“宣陵孝子”当太子舍人的,一律贬降到县府担任丞和尉等官职。

公元177年,鲜卑部落经常袭击汉朝边界,汉灵帝命田晏征讨鲜卑。蔡邕认为国家现在人财两缺,国立又处于劣势,边疆祸患,不过是手脚上的顽癣;内部困顿,才是胸背上的恶疮,极力反对出兵。汉灵帝根本不听。结果,田晏等率领的骑兵二万余人,被鲜卑军队击溃,田晏等只带数十人逃回。

蔡邕为官清正,敢于直言不讳。公元178年秋,南宫玉庭后殿突然出现青色彩虹,汉灵帝认为是灾异预兆,遂请来众大臣,寻问天变原因。议郎蔡邕说:“天象变异,是汉朝覆亡的前兆,只因上天对汉王朝仍有旧情,所以屡示怪异,作为警告谴责,希望人君感动觉悟,远离危险,转向平安。”蔡邕以解释天象的方式来评论朝廷时弊,检举汉灵帝身边仗势欺人、为非作歹、搜刮民膏的奷佞之臣;推举清廉忠诚,方正贤能的大臣,认为:“小人盘踞高位,就是一种灾难,而引用贤能,则是福分。”汉灵帝一面翻阅,一面叹息。稍后,起身出殿解手,中常侍曹节乘机偷看蔡邕奏章。曹节便把蔡邕奏章的内容,在大臣中间四处传播。蔡邕的密奏遂全部泄漏。被蔡邕指责的人,因此怀恨在心,阴谋寻机报复。

与蔡邕不合的大鸿胪刘郃,于是勾结中常侍程璜,指控蔡邕及其叔父蔡质为报私仇,中伤大臣。汉灵帝命尚书召唤蔡邕,查问此事。蔡邕自知被恶人陷害,上书说:“我实在愚昧而憨直,不顾后果,向陛下直言。陛下并不垂怜忠臣苦心,加以保护。恐怕陛下从今再不能听到直言。”蔡邕、蔡质终于被捕,脚镣手铐流放朔方郡(内蒙古)。

程璜党羽不甘心蔡邕流放,一连派出几个刺客,追赶行刺。但刺客敬佩蔡邕为官清正,都不肯听命。后来蔡邕接到赦令,得以返回乡里。五原郡太守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他仇视蔡邕,于是又弹劾蔡邕以言论诽谤朝延。蔡邕恐怕再遭陷害,遂离家出逃,浪迹江湖,达十二年之久。

汉灵帝死后,公元189年,冀州牧董卓开始专权。董卓早就听说蔡邕的盛名,特别征召蔡邕进京任用。蔡邕声称有病,拒绝接受。董卓得知,大怒,咆哮道:“告诉他,我有权屠杀他的家族!”蔡邕无奈,只好到京城洛阳报到。董卓大喜,请蔡邕担任祭酒之职,对他十分敬重,并用考试第一的理由,不断提升他。三天之内,历遍“三台”,最后提升到侍中,官位显赫。

公元190年,蔡邕拜左中郎将。他一面为官,一面收集,研究汉史资抖,撰写《汉史》。第二年,董卓的党羽打算再提高董卓的地位,于是比照周王朝开国贤相姜子牙前例,要尊董卓为“尚父”。董卓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说:“你的威望道德诚然很高,然而比起姜子牙,我认为还不可以。最好等到关东战乱平定,皇上返回旧京,然后再作决定。”董卓遂命停止这项议论。

由于董卓独断专权,性情残忍,杀人成性,朝廷众臣甚为恐惧。宰相王允遂集结同党,拉拢吕布,合谋诛杀董卓,并放火焚烧董卓尸首。此时,蔡邕被邀入王允府上作客,忽然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不禁发出一声惊叹。王允立刻翻脸,拍案斥责说:“董卓是国家巨贼,几乎把汉王朝颠覆,你是朝廷高级官员,应该跟朝延站在一个立场,同仇敌忾。想不到你却为一点私人恩德背弃朝廷,该当何罪!”

蔡邕自知王允对他嫉恨如仇,此次一定饶不了他,只得承认自己有罪,表示愿意脸上刺字,双脚剁下,但求免去一死,以便完成正在撰写的《汉史》。在场的许多大臣,士人怜悯蔡邕,极力劝说王允,免蔡邕一死。太尉说:“蔡邕盖世奇才,对汉王朝史迹典故,了解最多。若能完成这一史书,将是一代巨典;而他的罪名微不足道,杀了他,岂不使天下失望?”

王允一律拒绝,说:“从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他写出谤书,而今国势中衰,不能让奸佞的文化人在幼主左右执笔。”遂逮捕蔡邕。

太尉告辞退出,叹道:“善良的人是国家的命脉;制度和创作是国家的经典,斩断命脉,废除经典,岂能长久?”

不久,蔡邕被处死在狱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故事选(手抄本)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