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冲突没有那么可怕,用心觉察,也会有惊喜

1.

生活中的刘芳是个十足的老好人。

记忆里为数不多的几次冲突,都让她在之后的几天里深陷于不停地内耗,自责中。

这元气大伤的感觉,她承受不起!所以,生活中她总是逃避,逃避着与所有人发生冲突。

可是,渐渐地她发现,一味地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首先,面对他人的指责时,表面上她逃避,不面对,可是心里仍然在不停地内伤。

同时,不冲突,不代表无所谓,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表达愤怒。因为心里有情绪,所以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面孔对所有人。

其次,情绪总要有个发泄口。不敢与外人冲突,她却把孩子当做了负面情绪的垃圾桶,因为孩子是最爱妈妈的人,他们不会因此而不爱妈妈,所以妈妈才敢肆无忌惮地朝孩子发泄。

2.

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成长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学习,成长自己,让自己有能力,有心力面对冲突。

经过不断地学习,自我觉察,刘芳发现:冲突并非都是那么令人恐惧,那么有杀伤力。你还可以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正向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的那样,凡事都有两面性。至于选择正向还是负向,都是自己决定的。

刘芳的儿子在寄宿学校上初中,发生点事儿,但是老师却没有及时和他们联系。最初是从一个也在这所学校工作的朋友口中听说的,过了两三天,还是没有等到老师电话。

刘芳的意思是主动跟老师联系,问问情况,当丈夫李刚想要跟校长联系。

为此两人争论不下,最后又是以刘芳的逃避收场。

虽然暂时离开,刘芳还是觉察到心里有情绪了。静下来,闭上眼睛,向自己的内心内寻求答案。

3.

最后,刘芳发现其实还是自己内心里对权威的怕在作怪。

怕不经过老师就找领导,领导批评老师,老师也许会给孩子使绊儿;

她把自己对领导的怕投射到了老师身上,自己怕领导,孩子老师也怕领导;

她把自己的无力感投射到了孩子和老师身上,自己面对权威是很无力的,所以觉得孩子无力面对老师的批评,老师无力面对领导的批评。

本着保护弱者的心态,她不想让老公找领导。

4.

再来看李刚的行为,刘芳觉察到了他的内心,看到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首先,他小时候,经常和别人打架。当然,被打的人也经常去找他爸爸告状。

身强体壮的他,有一次被弟兄两人打,却也没有吃亏。明明是人家弟兄俩先欺负他,结果回家之后,不但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慰,却得到了父亲的一顿打。

从那时起,李刚就知道了,像他爸爸那样的权威是很有力量的。即使你没有错,照样可以制裁你,就因为他是权威。

所以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告诉权威。

如此,他不先找老师交流,就有原因了;

和刘芳吵架时,她会去找刘芳的长辈“告状”,也说的过去了。

这些其实,都不是他的错,而是原生家庭留下的创伤。

5.

随后的几天里,她继续不断觉察,也清楚了为什么对于别人的一点失误,李刚总是很愤怒,好像别人犯了不可饶恕的错儿;为什么李刚总是喜欢喝酒,喝了酒又会歇斯底里。

因为太多被父亲打的精力,让他永远不能犯错的观念深入潜意识。

所以他工作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请假,不能迟到,车里车外必须一尘不染等。

他是被这样要求的,所以也会这样要求身边人。如果身边人没有做到,他就会感觉是自己的无能导致的,所以面对别人的错误,他给人的感觉好像天塌了一样。

那么,他一直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心就一直紧绷着。总有一天,他会绷不住的,他就是个普通人,也需要休息。

怎么办呢?只有喝酒,喝了酒之后,他就可以借此“发酒疯”。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说自己想说的话,为自己做错事儿找了一个借口。

曾经,刘芳还挺纳闷,累了就请假呗,为啥非要喝完酒难受了,才能休息一天?

为啥平时有话不能说,非要等喝酒了才说?


通过这次冲突,居然有了这么多收获,的确是意料之外!

由此可见,冲突的确没有那么可怕!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冲突没有那么可怕,用心觉察,也会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