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人所不能忍,得人所不能得。

唐太宗李世民说: '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意思是, “我(李世民)观看了许多兵书,千言万语,但总的来说,就是'多方以误之(采用多种方法致使敌人犯错)’这句话罢了。”

而具体如何致使敌人犯错,在《孙子兵法·计篇》中,共有12项计策,分别为:

1.能而示之不能,有能力得装做无能;2.用而示之不用,实际要攻打,故意装作攻打。本来要用这人,故意装着不用,目的是使敌人迷惑不解;3.近而示之远,实际要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

4.远而示之近,实际要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5.利而诱之,对于贪利者,则用利益诱惑;6.乱而取之,若对方混乱,则趁机攻取他;

7.实而备之,若对方力量充实,则要加以防备;8.强而避之,若对方兵力强盛,则要暂时避开其锋芒;9.怒而挠之,若对方暴躁易怒,则可设法挑逗而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

10.卑而骄之,若假装谦卑,设法使对方骄傲自大;11.佚而劳之,若对方体力充沛,则要设法使其劳累;12.亲而离之,若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则需设法挑拨离间,破坏他的外交盟友,离间他的君臣关系

华杉老师小结道:《孙子兵法·计篇》中,一口气讲了十二项计策。看似虽多,却有其共性,大多数计策的目的是在于: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

若对方陷入计策,犯下大错,则时机可成,可攻之。若对方不上当,也没有失误,这时断不可贸然进,对策只有两个字:等待。得跟对方熬,一边熬一边进行各种布置安排,看双方谁先撑不住,或谁先中了计策。总之,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此典故便是源于春秋末年时,越国被吴国大败,越王勾践被包围,无奈只能向吴王百般示好,终于让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投降,将军队撤回到吴国。而勾践便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在吴国伺候吴王。整整过了3年,越王勾践等人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有幸回到越国。

勾践立志复仇雪恨,恐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损了复仇的锐气,便每晚睡在稻草堆,枕着兵器入眠。还在房里挂上苦胆,每天早上尝上一口苦胆,这便是卧薪尝胆。

最终,经过长达十年的筹备,越国兵精粮足。 而吴王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最终,吴国灭亡。

这十年的等待,这十年的忍耐,可谓是忍人所不能忍,必是得人所不能得

切记,莫要输给一个“等”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忍人所不能忍,得人所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