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课堂你的学生是闷葫芦”
课堂整体氛围低沉。提出一个问题,举手回答的学生寥寥无几,上课就像“挤牙膏”,经常出现“空气突然安静”的尴尬场景。
有的学生躲在课本后面,有的学生低头专注自己的事情,还有的眼神空洞、注意力乱飘,一脸困惑和茫然。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分析其原因无非以下五种:
1.没听懂,压根不知道怎么回答。
2.听懂了,但天生嘴笨,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3.胆小,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自己的想法。
4.班级同学喜欢群嘲,怕回答错了被羞辱。
5.没有原因,纯粹不想回答,不想说话。
沉默的课堂
在很多学校里,普遍有这样一种现象,低年级的学生发言更踊跃,越到高年级越不举手。学生在慢慢地认为,自己的答案并不重要,只需要听从老师的正确答案就行。这代表孩子在失去对自我的肯定,存异思维下降,求同思维在上升。
而在课堂上,对于开放(求异)思维的降低,将增加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尤其对于英语成绩,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会有较大影响。
沉默的真相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逐渐增强,也越来越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嘲笑。
上课举手发言,会将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自己身上,一旦出现一点小的错误,就会被所有人发现,令自己感到难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上课时敢于举手发言的学生自然逐渐减少。
图片
应试教育也在限制着孩子们的活跃性。
应试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应对考试。虽然目前国家始终在提倡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具体的下行措施却面对着重重难关,因而以成绩为目的的教学仍旧是目前课堂追求的主流。这种情况下,课堂上大多作为主导的就是老师,多数情况都是老师灌输知识,以至于孩子得以锻炼的环境缺少。
个人不够自信、心理素质薄弱更是影响孩子不敢表达自我的内在主因。
上课时很多孩子不喜欢举手发言,大部分的情况是孩子是不够自信,害怕犯错而不敢尝试,哪怕有机会成功,也会因害怕失败而退缩。这在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不太敢大胆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孩子不喜欢举手发言。
图片
打破孩子沉默现状
学生不举手是因为犹豫,他们犹豫是因为还没有思考成熟。那就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把不成熟的思考大胆表出来,充分肯定这些不成熟的思考。
图片
学生的发言,不应在乎他发言的水平高低,回答问题是否正确,而一定在乎是否动脑思考,积极参与,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放开手脚,大胆思维,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就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得到升华。
图片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老师感情投入,情绪激昂,表情丰富,声音高亢。在教师语言情感的感染下,学生会进入情景,情绪高涨,亲和的语言会如魔力般紧紧地吸引学生。辩论和演讲是个很好的发挥语言魅力的舞台,能够很好地锻炼到学生在人前开口的心理素质和胆量,敢于在众人面前讲话,敏捷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快速地形成。、教师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
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超越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实现对答案的思考。问题的设计应当稍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让学生动脑思考对问题有所思,让学生跳跳高,能摘到桃子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心中有了问题的答案,才有勇气举手发言,所以说“艺高人胆子大”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提问水平不高,或者不明所以,或者过于困难。学生难以回答。提问对象过于向学优生或者学困生。忽视其他学生;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但不鼓励,反而恶语相加,伤其自尊,让学生气不回答、怕回答。
其次,学生能不能积极回答问题和教师的教学设问有直接关系。
有的问题太难,学生不会,自然无法回答。这是老师对学情预估不准。准确预估学情,课堂由易而难逐步推进,教学呈现出科学的梯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设计能力。
有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含金量,是简单的是非对错判断,不需要学生深入的思维,完整的陈述,学生杂答了“是”或“对”,自然也不需要举手了。
有的问题缺乏开放性,不能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维和回答。
有的问题提的含糊,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不知怎么回答。
教学设问巧妙、开放、明确、新颖,才可以最大程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回答问题的欲望。
教师的理答在调节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和回答的反馈情况。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给予学生反馈,当然教师的体态语言也是理答的表现。
好的理答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赞许学生合理正确的思考和表达。好的理答根据学生的反应相机引导,不着痕迹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好的理答在师生对话中思想碰撞情感交融,互相点燃智慧的火花。好的理答幽默机智、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回答具有针对性。
坏的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及时的回应,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不闻不问不加反馈。学生的表现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看见是最大的冷漠和自尊的伤害。久而久之,就算学生会,也不再愿意回答问题。
坏的理答是老师武断地直接全盘否定了学生的想法,甚至对学生的回答讽刺挖苦。被伤害的孩子害怕再被伤害,还怎么积极回答问题呢?
坏的理答是老师没有耐心倾听完学生的回答或者不断打断学生或者用自己的回答去代替学生的回答。长期以往,学生就选择被动听讲,
坏的理答是老师重复啰嗦学生的回答,没有借助学生的回答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教学始终在浅层次徘徊。
坏的理答是老师没有将学生的错误明确温和地指出来,学生就不能知错就改。
理答的艺术其实是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这项本领的练就得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努力。
学生上课能不能积极回答问题还和一个班的班风、学风有关系。如果这个班级学生普遍活泼、友善、互助、主动,那自然学习状态积极。否则就死气沉沉。而班风、学风的养成,又和老师紧密相关。越是强势的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越将学生管得遵规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班级,学生在课堂上唯有被动听讲不愿多说。
如果一个班级过分注重竞争,而非大力倡导合作,课堂上学生也不够积极。过分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班级学生之间不够友善互助,常会出现一个学生课堂上回答错了,其余学生幸灾乐祸的情况,或者答对的那个学生自鸣得意。
课堂气氛还受学生的心理、年龄等因素的人影响。一般说来,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回答问题。一年级的课堂上小学生的小手常举得像一片向日葵,但到了九年级到了高中回答问题成了对学生的挑战。有些孩子本身内向羞怯,有些孩子不太善于表达,有些孩子怕答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或同伴的讥笑......人人不同,个体差异,老师唯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对老师的又是高要求。
人的本性都是喜欢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唯有如此,才能体现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课堂上学生不喜欢回答问题看似小问题,背后有大原因。教育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人千差万别,丰富多样。单纯地责备学生死板没有学习热情,不如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对症下药,逐渐改变这种状况。
不过,我也常常思考: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对答如流的课学习效果就一定好吗?深入的思考需要的是安静而非喧嚣,很多时候“静”才能“生慧”。静静的课堂静静的思考也是必须的。静若处子,动如脱兔,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是不是才是好的课堂节奏?
作者简介:
王玉桂:
自治区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
自治区王玉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主持人
自治区国培专家
自治区中语会理事
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王玉桂名师工作室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
乌鲁木齐市第七中学语文教师
图片
图片
对策:(1)不滥提问题,控制提问数量,所提问题难易适中,有挑战性;(2)提问简明扼要,直击重点,让学生思路方向清晰,不盲人摸象:(3)提问对象明了,对学困生提简单问题,对学优生提简单的问题。争取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4)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多鼓励、少打击,让学生享受回答正确后成功的喜悦,把回答问题当成快乐幸福的事情。
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 优秀的教师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信,平庸的教师不断打击学生的自信。
告诉学生,说错了不要紧。允许用推测的方法,用猜想的方法。既然是猜测,说错了也不要紧,解决了学生说错话的后顾之忧,说话的胆子也就大了。再说了,成人对问题的分析就存在着推测和猜想的成分,学生也是如此。
教师的课堂问题都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思维场,学生的猜测,也一定是这个思维场景内进行,绝不是乱猜测,胡猜测,除非学生没有认真听课。之所以用“猜猜看”就是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把提问当做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不是惩罚学生的手段。
部分老师提问动机不对,看到学生开小差,立即点其回答问题,回答不出则批评,让这些学生很是恼火,却敢怒不敢言。也有教师提问专门点学困生,明知其回答不出,仍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硬要点其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把敕师提问当成惩罚的手段,惧怕提问。学优生想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愿举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对策:教师应淡化和抛开对师生身份师高生低的看去,明白师生身份地位平等,不能认为自己是老师,学生应该由老师管。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民主型教师,学生开小差,教师首先考虑是否因自己的课堂吸引力不够,要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面对开小差的学生可以课后找其谈心,而不是通过提问惩罚的方式当众出丑。
对学困生的提问适可即止,回答不出来时多引导、鼓励。让学生喜欢、认可教师,知道教师的提问不是故意为难自己,进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同时,教师要多励学优生带头举手发言,创设鼓励竞争机制,让课堂活跃起来。
四、教师要学会期待。
学生思考需要时间,所以,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一般来说,思考需要10秒左右。教师要从学生的表情之中发现有疑惑,有了疑惑,教师需要加以引导,教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之间的思维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的流畅;有的学生虽然思维的深度很好,但是,语言的流畅性并不一定强。所以,学生知道问题答案才是第一步,如何用语言表达问题答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五、养成良好的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
这种习惯的养成和老师的教学行为习惯有关系。有些老师不注意培养,时间长了,形成一定的班风,很难改变。所以,刚接过一个新班级的时候,就应当鼓励积极回答问题,对敢于举手的学生进行表扬,即使问题答案不正确,学生这种敢于回答问题精神应当肯定,这是对学生关注,这是对学生尊重的表现。
最忌讳的做法是: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老师不给以反馈,再找下一个学生回答,等下一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给予很高的赞赏。这样把两个孩子放到一起形成无形的对对照,严重伤害第一个学生的自尊心,时间长了,第一个学生也就失去了积极回答问题勇气。
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和力比较强的老师,课堂都是比较活跃的,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比较高。一个被学生讨厌的老师,课堂问题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建议老师们在寻找原因的时候,也考虑一下教师和学生情感之间的关系。
现实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意识不到自己出了问题,他们把自己的爱心都给了学生,可是,学生就是不领情,原因是教师想让学生做的事情,和孩子想做的事情不一致。导致亲和力不佳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比如:教师对待学生不公平;教师用不正当的行为体罚学生;教师经常在家长面前告状等等。都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如果某一个教学行为引起班级多数学生的反对,你的课堂教学就会受到影响。
学生上课不举手,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原因,教师应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细心,多一点责任心,查找原因,查漏补缺,让学生敢于举——勇于举手,热爱举手。让课堂成为师生相互协作,相互创作的知识大舞台大擂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