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刚:五十年纪

王有刚

  生于1969年11月,1991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系美术专业。“元社”主要社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导师班导师;天津美术学院特聘客座教授。

  2000年进修于北京画院;2002年参加“中国新文人画五人展”;2004年参加“水墨品质”团队展、中国艺术博览会“新水墨方阵”青年画展;2005年在济南举办“谷雨时节”个人展;2006年在宜兴举办“三人行”画展;2007年在济南举办“当代最具收藏潜力青年艺术家”团体展”;2008年在潍坊、青州、淄博三地举办“云蒸霞蔚——王有刚书画、瓷器展”;2009年于日照市举办“相见欢——王有刚花鸟艺术展”、“王有刚花鸟艺术、粉彩瓷器展”;2010年于滨州市举办“王有刚花鸟艺术、瓷器展”;2011年于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画精英展”;2012年杭州西湖画会“名家邀请展”;2013年台湾大学“两岸艺术家交流展”;2014年于北京“映雪雅集——春至,王有刚、尹海龙双人展”、“品逸、相汇”团体展、“映雪、万象——当代书画名家年度学术邀请展”、“正观、味象——文人精神16家”学术邀请展;2015年“纨素——王有刚宫扇展”、“此坐——王有刚书画、瓷器艺术展”、由保利拍卖有限公司主办的“王有刚小品艺术展”。

  出版的专着有:《扇画——王有刚卷》、《工笔画名字——王有刚卷》、《水墨品质》、《从游——王有刚卷》、《雅好》等。

  发表的刊物有:《收藏家》、《藏品》、《中国书画》、《品逸》、《艺苑弥珍》、《中国水墨》、《藏家导报》、《青年文摘》等等。


  注:本文选自2018年7月由明德美术馆出品的《永遇乐》王有刚作品集,感谢崔博先生馈赠此书。

五十年纪

文/王有刚

  首先不愿提及这个数字,到这个岁数,感觉离老年就很近了。小时候盼长大,是觉得许多的好事在等着你,迫不及待的要去得到它,而这之后呢,则是希望坏事离你远点,别去招惹它。以前一切都在计算未来,而这之后,心里总在某个时候会突然提醒你——你会变老!

  以前农耕社会的时候,人的寿命比现在短些,于是就好像比现在老得快些,所以女子及笄便要考虑结婚生子,男子则在半百已是儿女满堂,51岁便叫“开六”,真到了60岁则被唤作“杖乡之年”了,所以一切得往前赶,要趁早做完人生该做的事情。那时日子过的慢,一年里也难得发生点事,但现在呢——一路忙到底,今天和明天、今年和明年几乎没有区别,但不知不觉间,你在变老。

  现在五十年纪像是一架最好用的机器,经验、能力、储备刚好派上用场,同时还得和年轻人一样拼节奏、拼速度,既要掌控又得实战,停下来喘口气?由不得你。

王有刚作品 绢本设色

  在一次展会上,几个烟民去室外抽烟,我告诉手里拿着个大相机的傅爷说,最近突然眼睛不舒服了,左边眼睛里有个黑色的蚊子,时不时地会跳出来,查了一下是飞蝇症,傅爷说,这算什么,我早就有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毛病出来。

  翻看着手机里的微信,甭管是实名的,还是用昵称的,只要是遇上一段时间没有互动,便会瞬间怎么也想不起来此君是谁——你已过了主动记忆的年龄。但主动记忆过的,比如曾经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看过的电影,除了些微的印象——关于细节基本模糊。倒是经历过的事还算清楚,只不过很快淡漠掉,无人提及的时候,就像没发生过一样。

  小时候觉得不论是生活中还是文艺作品里,每有大事,大家总会找年长的人拿主意,现在看来不一定是年长的人就比年轻人更智慧,除却资历、威望之外是他经历事情的的概率比年轻人多,选择上就多一些,同时感受过事后的结果——这事情从头见到尾,既能预见结果,过程和方法自然知道。年轻人听都没听过,哪敢多说!而现在就到了可以胡说的年纪。

王有刚作品 绢本设色

  读书越来越少,年轻的时候脑袋是空的,对知识有天然的渴望。现在呢,不是脑袋充满了智能,而是被知识以外的东西塞满。读书是件很纯粹的事,而现实总会以现实的方式告诉你,生活还有另外一套系统,所以就“不求甚解”、“得意忘形”了事。“读书人”在过去不光是一种姿态,还是特定的一种身份,还有着特定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狂悖、执拗、孤骚、深刻而又才华横溢,自外于现实之外,世俗也会兼容并以世俗的方式加以对待。而今天的读书人得赶紧入世,过去读书人做学问除了经国济世,对自我价值的实现特别看重,而现在呢,已经没有这份浪漫了。读书越来越少,跟能相关阅读的选择也有关系,关于历史书、关于工具书的首选,特别烧脑、虚幻的就算了,到这个年龄对知识的辨认与解读也应该有自己的体系,浅薄也好,深刻也罢,记忆力、敏感度在不断的减弱,读书越来越趋向交流,而不全是求取了。

王有刚作品 绢本设色

  画画这么多年,回过头看,走了很多弯路,所谓弯路也是路,只是有些曲折罢了,重要的是一直在向前走。读大学时期的套路——事实上也有问题,现在看来,大多数局域内接受的问题都有问题,因为几乎都是平视的,看不到那个高度,也就不知道具体的范围有多大,但主动接收很重要,主动接收也就意味着有一天终究会体会到准确的那个点,让你突然间脑洞大开、豁然开朗,孔子把其上升到“朝闻道,夕死可矣”。事实上没有这么严重,好多道理兜兜转转会出来,重要的原因是反复体验或叫体悟的结果,进去大多接受的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又大多以概念的方式接受,多数的道理是干涩的,不生动,好多东西紧要关头总差那么一点,而艺术品的呈现与感受以及体会这个过程的形成又尤其复杂,是以有时候感性的准确非常重要,所以阅历、游历、经历就会形成一个人独特的阅读方式。深刻的阅读、质直的观看、静心的体察会在这个年纪反复形成,会对模式、概念化产生质疑,会把自己内心的问题,用一个相对客观朴素的形态释放出来,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我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通过大量的储备——诸如人性、时代、政治、经济、社会、集体意识、自我意识以及艺术上的技巧、材料、文化主张等等,但同时艺术和艺术家又是以极端个人化的方式出现的,阅读和学会阅读是形成认知标准的前提,也直接决定判断的结果。好在这个时代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会——快捷的信息传达、世界范围内开放的艺术姿态、丰富的物质基础、艺术信息的多元化呈现、各类艺术场所的展览、大型的拍卖会以及民间自为的艺术品交流,都给我们学习提供一个巨大的平台。也正因如此,这个年纪应不会再去浪费时间,同时也不会主观的好高骛远,落在地上认真地审视下自己,做好你认真能做到的。以前翻看大师的作品,有羡慕,有惊叹,甚至有期许,但现在看来,那些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个案,也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史的大概率事件,想想也就释然。

王有刚作品 绢本设色

  五十年纪应该对此前年轻时期稍作些总结,但远还没到自怨自艾的时候,值得回顾,但不用常常回忆。过去的每一分钟都是真实的,也无关乎对错,只要还活着,分分钟还会面对下一次选择,理性会给你一种方式,但感性又不知会带来什么。格局只是个说法,因为要完成的细节太多,而细节才是最正常的生活。海明威说“所谓英雄,就是被英雄的抱负激励了一生的人”,若换成“所谓艺术家,就是被艺术的抱负激励了一生的人”。说说可以,若一辈子真这样活下来,想想就累,恐怕也相当无趣。(静笃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有刚:五十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