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优秀的绵羊》之思考~3

作者在本书的前面告诉了我们那些人们眼里优秀的孩子,其实他们的内心里是焦虑的,他们焦虑的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是焦虑自己的优秀随时会被别人取代。作者在第二部分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可以在大学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人生的价值观也是在大学期间树立起来的,在高中阶段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名校残酷的录取规则,让他们对未来心存憧憬。可是在大学里,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这里会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在商业化浓厚的校园文化,学校注重的是排名,有了排名,他们就不愁设置的那些高门槛能阻挡着人们的脚步。他们相信,那些高门槛,只会激起更多人的欲望来关注他们。

因为没有上过大学,对大学生活心存神秘的人大有人在。文中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说大学是一个很好的寻找自我的地方,在这里如果你毕业的时候与来的时候的想法一样,那么你就等于白来了。事实上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导师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去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会独立思考是每一个大学生要掌握的技能,要有批判性思维,有敢于对那些常识提出质疑的胆量。

在现实中,学校学到的知识可能都是无用的,这一观点可能让许多人无法接受,事实上却是如此。耶鲁大学只注重校友关系的培养,这也包括那些常青藤学校。看一下从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以金融、投资、律师、咨询这些职业为主,那些财力雄厚的家庭不惜重金,投资学校建设,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进名校,这样就可以广泛的人脉资源。

看一下那些名校的楼堂馆所,那一个不是星级标准,这样才能彰显他们的竞争优势。学校的排名每年都会有更新,那些财富榜上的名单,会伴随个人的简历出现,人们会看到他们曾经就读的学校。作者通过学生的来信看到一些现象,从这些学生的困惑中他看到自己以前的苦恼。

作者是一位以色列人,父亲对他的教育让他不能理解,以至于在父亲离世后多年也不能释怀。虽然他有着名校的身份,在他四十八岁的时候,解开了心中的结。在文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你到一个饭店,当看到这里不能为你提供自己想要的服务,完全可以离开,这是你拥有的权力。

作者在文中提出,大学四年是由青少年转变到成人的阶段,这个时期是你独立的时间,不要再依赖于父母,能否走好以后的人生路,就看你自己的悟性。教育是需要引导的,人生需要经历的。学校里的教育更多的注重引导学生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先有物质基础,才会想去寻找精神满足,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

如果你不是这么想的,那么一定会被人们看成是另类。一个哈佛毕业的学生给作者写信说自己己经毕业了,现在在一家独立的书店任职,生活完全有保证。因为她不想继续上法学院深造,在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时。许多的人不理解,父亲对她的做法非常不满,二人经常发生口舌之争,认为她白白浪费了哈佛的文凭。

我们的头脑往往会被固化,认为应该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当出现与自己的认识相左时,就会觉得不可思议。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那些已知,来到大学,我们已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历经了残酷的竞争才争取到来这里的资格。

我们学会了复杂的方程公式、被灌输了各种的概念,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优质生活?我该如何拥有那样的生活?大学的经历远远要比建立生活理论深刻得多,它触及到一个人的灵魂最深处,而且无与伦比的变幻莫测。避免过那种“二手生活”,也许是每个人都应该去思考的。

从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自己不曾了解的事情,觉得自己的视野被打开,看到名校光鲜的背后不是坦途,也是需要个人的努力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那些名校的行为,更多的是给读者开拓出思考的空间,让我们看到现代教育的弊端,还有家庭教育该注意的地方。

作者用“精神想象力”告诉读者,人的灵魂更重要,当你得到了所有一切,却失去了灵魂,岂不像我们说的如行尸走肉一般。书中提到人们对不同选择的不同看法,对成功的定义是获得巨额财富,对那些与灵魂对话的专业会嗤之以鼻。

我们不知道现在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只要是真正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的事,即使是错的,也是美丽的错误。和菜头在自己的文章末尾总是会附上这么一句,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反思来思考自己的人生,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看看自己是不是认识了自我,在选择的时候,那些选择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书还没有读完,还有精彩在后面等待去发现。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优秀的绵羊》之思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