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教孩子做乐于分享、与人为善的人?

家长如何教孩子做乐于分享、与人为善的人?

如何让孩子懂得分享,家长可以潜移默化

“独乐(yue)乐(le),与人乐(yue)乐(le), 孰乐(le)?”

语出《孟子》,孟子问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若与人”。 问的是: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还是和大家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这个故事讲的是分享的快乐。因为分享而有共鸣,因为共鸣而有归属感,因为归属感而觉得安全而快乐。讲笑话的人自己说给自己,笑不出来。说给大家,哄堂一笑,自己也跟着笑出声来。专业选手把别人逗笑,自己不笑,但内心是快乐满足的。

在我一本书里曾经说到过分享的话题,我家宁宁才五岁,但我们的理念是:好东西大家分享,在分享中表达彼此的爱。举例来说,晚餐桌上有孩子爱吃的鱼,我们不会把鱼盘推到孩子跟前,让她独自大快朵颐。而是要把鱼盘放在中间,大家一起吃,如果给孩子夹一块肉,孩子会习惯的说“谢谢”,因为孩子给我们分零食的时候,我们也说“谢谢”。这个,很多家庭都做的很好。

有些父母想在孩子面前表达爱,会这样说“妈妈看着宝宝吃就行了”“宝宝吃就等于妈妈吃了”“妈妈不吃,宝宝多吃点”,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习惯。正常的方式是,大家一起吃,然后“尊老爱幼”。我的女儿喜欢吃巧克力,很小的一块,她拿在手里,我过去说“分给妈妈一半吧,妈妈也爱吃“,宝宝有点舍不得,但还是同意了,分成两半,她悄悄的比了比,把大一点的那半放进了自己嘴里,递给我稍微小点的半块,我接过来吃了,说“谢谢你”,老公曾经很不理解“没见过这么嘴馋的妈妈”,但慢慢还是认同了我的方式,孩子不会唯我独尊的霸占一切福利,而是把一块蛋糕分成几份,外公外婆的都留出来,如果最后分完还多出一块,她会问问“这块多的给我吃,行吗?”,当然可以啦。

有一次我和老公带宝宝去看电影,买了冰淇淋,三个人都分到一点,宝宝和老公很快吃完了自己的份额,然后一大一小瞪眼看我慢慢的吃我那份,结果宝宝实在嘴馋,拿起冰淇淋盒的盖子去舔上面粘到的一点,老公脸上的表情别提多难受了,而我强忍着心疼还是坚持吃了自己那份,最后给宝宝留了一口,她像享受超级美味似的认真吃,还笑着说“谢谢妈妈”。

一个乐于分享的人,人际关系会因此受益。分享笑话的人,幽默感十足;分享饮食的人,慷概豪爽;分享快乐的人,快乐倍增;分享是分担的兄弟,分担压力则压力减半;分担痛苦,则痛苦消融;分担责任,则相互搀扶;分享与分担都是获得友情获得支持的金钥匙。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分析那些内向的人,自我封闭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达到挑剔地步的人。对发生的不良问题习惯归结为自身原因,有困难也不愿意告诉别人,宁可独自吞噬苦果,内心一片悲苦狼藉。这些人不但自己深受不良情绪的折磨,也殃及身边的好心亲友。有些陷入长久而持续的抑郁焦虑,有自杀动机和行为;也有人遇到某个事件刺激而彻底爆发,转而伤害无辜。

所以懂得分享快乐,分担痛苦,就把积聚的负面能量分解了,也把投资的正面能量升值了。人际关系因此得到滋润,遇到困难能有人帮忙,心怀不满能有人宽慰,经济窘迫能有人援手,那么因孤僻绝望而发生的极端的恶性事件也就少一些。

在中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偶尔感觉孤独是在所难免的。必要的自我对话和自我反省也属正常。但长久的苦闷和自我封闭则如霉菌蔓延,要用阳光照耀,清水洗涤,自然风干。

同学,老师,朋友,家长,这些都是孩子社会支持系统的组成部分,好像大海中的小船,因为集结在一起而抗击风浪。支持系统从精神上或者从物质上给予援助,会帮一个人更有信心面对困难,也因此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情感的珍贵。

所以,乐于分享,善于团结是很重要的健康心理养成内容。

做为成人身体力行,把自己得意的收获告诉孩子,分享秘密,对孩子努力的态度或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中学生愿意多和成人沟通。

让孩子主动组织并参与一些集体活动,和好朋友畅所欲言的聊天,宽容而善意的对待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对心情不好的同学言语安慰,对父母的支持表示感谢,做一个散发光芒的小太阳。

音乐可以独自欣赏,但心灵需要健康的情感陪伴。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如何教孩子做乐于分享、与人为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