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一生,获罪于邦,失欢于众。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盖棺定论”。意思是这个人的一生,要等他入了棺材才能够评判。白居易有句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周公和王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人物,都是辅助幼年天子的权臣,后世口碑也是两极分化,一个是圣贤而另外一个是乱臣贼子。但是在当世,周公也曾被人诟病过,怀疑其欲取天子而代之。而王莽在未篡位前被认为是五德之身,按天命应当继承天子之位。
所以历来史家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去世,对他的评价才能够“盖棺定论”。
但历史又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史学届有个说法,历史是现代史,无非是每个时代对它的重新解释。那么先前盖下来的板子,可能会再次被掀翻重新认知。
所幸人的一生并不只是由邻人和同时代所能够定义的,否则苏格拉底之死,便成了定论。
后来,我才明白当希腊人用民主方式杀死苏格拉底后,并未陷入疯狂的惊喜。他们战胜了那个自称像牛牤一样时刻骚扰着古老城邦庞大身躯,避免麻木腐朽的人。城邦广场上少了些什么,后来告发他三个人的结果是流放、处死。
苏格拉底的一生,可以用特立独行来形容,与世不合。
当其他哲学家还在思考宇宙、自然的时候,他将哲学从天上拉到了地上,他说我的朋友并不是城外的树,而是城邦里的朋友。
苏格拉底有些特殊,在于他并没有老师。完全凭借自己走出了条启智之路。而且走的路比较特别,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自然或辩士学派。
对哲学有一点儿接触的人会知道,哲学这门学问讲究的是派别、传统。再天马行空、标新立意的后世晚辈也会师从哪个派别或者哪个人。从前人那有所借鉴和领悟,简而言之必受谁的影响。比如尼采受叔本华启蒙,黑格尔看到康德后发展了自己的精神现象学。
既然自称哲学家了,自然也会搞些不同之处,毕竟天天宅在家里研究学问的人,脑子自然与世人不同,做出超出社会规范道德的事情。哲学家最爱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跟着老师学习,然后叛师。所以大家不要因为亚里士多德说了句“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所惊讶,毕竟大家都是超人,平时琢磨的都是自己与宇宙关系,经常会天人感悟,觉得自己所印证的真理才是对的。
这玩意又不存在哪个绝对正确,哪个是错误的。毕竟大家做学问,问的是自己精神世界而不是比谁胳膊粗动手打架,那么的好分输赢。
所以哲学就是动嘴皮的事情,但动完嘴皮还不过瘾就容易动手。比如维特根斯坦这个超级大帅哥超级大土豪还超级大天才的人物,还拿起烧火棍激动的对波普尔讲道理。尤其早期还不太文明的时候,动嘴皮子容易出事的。现在吵架还讲究人多力量大,用口水淹死你,先前更是如此。
那么苏格拉底却公然污辱自然哲学派和辩士学派,当时两大超级火的帮会团体,有勇气。
人,这一生究竟要遵循什么规则行事?
是追寻内心还是道德规范,是听神的旨意还是父母的话。
当时指责苏格拉底有两项罪名,一是不敬神,二是教坏青年。
古希腊是信仰多神的城邦,他们敬重神,但神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后来基督徒所信仰的“神”那样。我们可从希腊神话可知,神也是多种的,各类神都会出现,神也有各种情绪。那里的神是人性化的,只不过是能力强了些。而世间的英雄可以反抗神与神斗争。神没那么高贵,所以神的话也不必听。
曾经有人要告父亲不敬神。因为他父亲违背了神的旨意。苏格拉底说,要是神的意志不一样,怎么办?
那个人:........
苏格拉底又说,那我们做事究竟是听神的呢,还是这件事本身对与错。
那个人:........
这就是苏格拉底擅长的反诘法,不同于一般上来的说教,而是一直反问让对方自己寻找答案,这也是他自称助产师的缘故,助产师是不会生孩子的。
所以光凭这一点,想必当时也不会有人觉得这种行为是不敬神,至于教坏了青年更有些牵强。古希腊自伯利克力辉煌时代后便走向了衰落,伴随而来的是僭主政治。只因苏格拉底曾经与几个人谈过话,而他们成了僭主。也不能够说明什么。
但苏格拉底还是被判有罪,不是一个法官说的,而是501个陪审员共同的多数压倒少数结果。
古希腊的法律程序和今天不一样,当时实行的是先判是否有罪,判定有罪后,再谈惩罚。
惩罚由原告和被告分别提出,陪审团选择哪一方。
苏格拉底可能人缘并不太好,再加上当时提出的惩罚过于雷人,他说雅典人民应该把他供养起来,比如今天养在故宫供世人膜拜。简直就是污辱陪审员智商。所以他们选择了原告提出的死型。
苏格拉底有许多方式可以选择不去死,当时可以用财产来代替死刑。由于当时正值供奉节任何死刑必须推迟,他也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选择逃离城邦。但他都没有去做,而是用死来告诉世人自己的哲学。
你去生我去死,至于哪个对的,只有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