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养有原生家庭的贡献,更需要不断自我察觉与成长

1

      先生出差半月有余,不会开车的我只能借助公共交通出门。从娘家回婆家最经济最快的方式,先坐火车,再倒公交车。坐火车时运气不错,七十分钟的车程抢到了座位票。

      上车进入车厢,硬座车厢里永远弥漫着生活市井气息,似乎每趟列车都超载,过道里总站着许多乘客。嘈杂的交谈声,小孩子的哭闹声,产品推销员的滔滔不绝的叫卖声,偶尔还有打呼噜声。曾经有三年多,我每天乘火车上下班,我每天两次在这样的环境中穿梭。真是一种久违的陌生的熟悉场景。

      我坐在三人座靠近过道的座位,我这一排和相对一排的六人小单元,包括过道旁边的四人单元,似乎只有我是局外人,他们讲着他们的语言,对面中间座位的小伙子主讲,余下八人是讨论者,间或发表各自看法。由于听众距离稍远,所以他们的声音很高,我判断大概多半车厢的人都能听到。

      我其实很反感这种高谈阔论,且不论内容如何,光这种声音的分贝足让我抓狂。但是,这是公共场合,我的选择:1远离这个车厢;2劝他们降低分贝或停止谈论;3接纳他们的噪音。鉴于我刚逛完街上车,很累,需要座位休息,我选择了2,我要求小伙子低点声说话,他马上降低声音,但是几个字之后恢复,我看他一眼又能降低,随后又故态重演。最后我选择的3,直到我的终点站。

      百度词条对“教养”一词的解释是:指文化和品德的修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就这个解释而言,审视自己的行为所表现的就是我这么多年的教养状态。在公共场合,大多数时间能为别人着想,也有一定的勇气和行动制止一些我认为妨碍别人的行为,但不会坚持,也不会由此制造冲突。内心躁动但能克制。

        车厢里的同行者表现的亦是他们的教养。小伙子一定认为他的高谈阔论很有成就,传递他的价值观,而且有人同意并且附和。我向他传递的“低点声音讲话”,他一定认为影响他的效果,所以能接受但不能持续接受。他一定自私吗?在旅程中他两次帮别人取行李架的东西。在他的价值观里,或者教养观里,一定没有意识到大声讲话也会造成别人的困扰。

        这些,就是我们所感受到教养。如今“原生家庭”提的很多,我们的教养与之密不可分。“养不教,父之过”就是提示世人,教养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养的根,根的营养富足,教养这棵树“根深叶茂”才会成为可能。

2

        地铁上,一个小孩子因身体不适呕吐了。孩子的父亲立即向周围的乘客道歉,并蹲下清理了呕吐物。一个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上飞机。周围的旅客都收到小礼物和一张卡片:大家好,我是来自芬兰的一岁半的男孩,这不是我第一次旅行了,但独自带我出门的妈妈还是会担心我的哭闹会打扰到您,毕竟飞机气压变化会让我烦燥。在公共场合打扰别人可不是好孩子,我会尽力保持安静的。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希望能减轻您的困扰。

        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言传身教,在这种自律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像我所遇到的那个小伙子那样,在公共场合毫无顾忌,他们一定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尽量不妨碍别人。他们的教养之根一定很扎实,很牢靠。

        前一阵子,合肥有个女子挡着车门等丈夫,在高铁上有个霸座男还有个霸座女。这些都是缺乏教养的代表人物,而他们的原生家庭一定没有传递给他们基本的教养素质,换言之,他们毫无自律的教养缘自原生家庭教养的缺失。在他们上一代的价值观中一定是“老子的需要才是首位的”。而他们经历过的一切又不足以让他们警醒,所以才有了他们的现状。

        3

      然而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之过吗?当然不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好的教养与原生家庭的贡献分不开,但是,个人对自身教养的察觉与成长更重要。

        一种是被动察觉。比如一个人在自己的圈子里生存得好,混得也好,他的教养必定是圈子的典范。而他换个圈子就未必游刃有余,为什么?因为圈子不同,阶层不同,人们对教养的要求也不同。这时候,就需要转换圈子的朋友经常思考的问题,哪些话题哪些行为可以有,哪些不可以有。审视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教养不完美的察觉,顺势的改变,这些都是成长的痕迹。从而让自己在新圈子里适应的更好。

        我一个好友的姐姐,认识她时,她才是个本科生,长得漂亮身材也好,学习很棒。这种女神级别的人物却在吃饭时吧唧嘴,很响亮的那种。让与她进餐的人进餐的体会不那么美好。几年之后,我有幸又与她一起吃饭,当时这位女神姐姐已经在读博士,吃饭时没了吧唧声,让我很是疑惑。后来好友无意中提起,因为吧唧嘴让女神姐姐在聚会中大丢面子,被她心仪的男生隐晦的指出,对她触动很大,于是全方位检视自己,才有她的诸多改变。她和我前文火车上碰到的小伙子一样,是他们没教养吗?不是,只是他们对教养的觉知还未上升到对细节的雕琢,在他们的经验中,在原生家庭里,这些都是小节,无伤大雅。但是,这些暇疵始终存在,某些时候总会造成后果。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和女神姐姐一样,被动察觉自我成长。

        还有一种,主动的察觉。在读过的书里,看过的电视电影里,在旅途的路上,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总能找到打动我们的点,而且这些点会在不知不觉中或者是下意识中改变我们自己。

        火车上现在的我有三项选择,早年间一定多于三项,有一项肯定是和小伙子争吵一顿,或者我会赢,但是我的争执会成为另一种噪音,可能会让更多的旅客见识我教养的缺失。坐了好几年火车之后,我知道了怎么以高效的方式处理类似的问题,怎么做才能让陌生人不讨厌你。察觉之后成长,不就是完善好的教养的必经之路和必然后果吗?

      所以,即使我们的原生家庭给我们提供的不是那么壮实的教养之“根”,我们也应该不断的察觉不断的成长,以便我们为孩子提供好一些的原生家庭的教养之“根”,这样每一代的原生之根都在改良,势必会有更为粗壮的教养之根。到时候我们再坐火车,车厢里不会有争吵哭闹声,不会有臭脚味,而是窗明几净,安静和谐。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的教养有原生家庭的贡献,更需要不断自我察觉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