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列的逻辑

文字排列的逻辑

以《聪明的华佗》为例

《聪明的华佗》讲了一个关于华佗的小故事。先来看开头:

华佗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医生。他七岁的时候,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学徒。

这第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第一句简介了华佗的身份。第二句开始写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华佗七岁的时候,妈妈送他到蔡医生的药铺里学徒。这也是故事的起因。要给蔡医生当学徒,首先当然要接受一次“考试”了。我们来看看这次“考试”吧:

蔡医生想考考小华佗。他看见两只羊正在打架,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这里开始写故事的经过了。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顺从关系。第一句承接了上一段,第二句则写了老师出的“考试题”:要求华佗把正在打架的两只羊分开。他能把它们分开吗?接着来看:

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谁也不肯让谁。华佗看了,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

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句话,这两句话之间也是顺从关系的逻辑。第一句也紧承了上文,写两只羊是怎样打架的,写得还很具体、生动。第二句写华佗的心理活动。从这个心理活动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华佗的确是“聪明”的,这里紧扣了文题。接着来看:

华佗采来鲜嫩的青草,两手各拿一把,在两只羊面前晃动。羊看到青草,都急着去吃。这样,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

上一自然段写了华佗的心理活动,从心理活动上来体现华佗的“聪明”。这里则写了华佗的具体行动了,即从行动上来体现华佗的“聪明”。这些动作描写都很形象、逼真:采来青草、两手各拿一把、晃动。这些动作也的确体现出了华佗的机智聪明。效果如何呢?“羊看到青草,都急着去吃。”结果是:“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了。”可见华佗通过了这场“考试”。这三句话之间也是明显的顺承关系的逻辑。

蔡医生看了,很高兴,立刻收下了这个聪明的徒弟。

这是故事的结果:蔡医生收下了这个“聪明”的徒弟。结尾还不忘点题。可以说,故事虽短小却很完整:起因、经过、结果齐全。故事告诉小读者们: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排列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