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style标签拥有scoped属性时,它的CSS样式就只能作用于当前组件,通过该属性,可以使组件之间的样式不相互污染
。也就是实现组件私有化,起到样式隔离的作用
引出另外一个问题:
如果使用第三方组件,加了scoped之后就可能控制不到第三方组件中的样式了。(例如element-ui)
所以这时候需要样式穿透
样式穿透的写法有两种:/deep/
、::v-deep
、>>>(这种写法比较老)
样式穿透原理:
scoped后选择器最后默认会加上当前组件的一个标识,比如[data-v-xxxx]用了样式穿透后,同样可以通过这个标签属性来对其进行样式权重的控制。不会在选择器后面追加[data-v-xxxx]
样式穿透原理指的是当元素存在嵌套时,某个元素可以直接使用父元素的样式,也就是说当我们给父元素定义一个样式时,子元素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重新定义。这种机制叫做样式穿透原理。 原理解释:样式穿透原理是计算机中选择器的优先级选择原理,即当选择器存在嵌套时,父元素中定义的样式可以被子元素继承,同时子元素也可以重新定义样式,且优先级将高于父元素的样式
xxxx值是怎么得到的?
webpack+vue-loader对vue2的处理
// vue-loader/src/index.ts
const shortFilePath = path
.relative(rootContext || process.cwd(), filename)
.replace(/^(..[/\])+/, '').replace(/\/g, '/')
const id = hash(
isProduction
? shortFilePath + '\n' + source.replace(/\r\n/g, '\n')
: shortFilePath
)
vite+@vitejs/plugin-vue对vue3的处理
// vite-plugin-vue/src/util/descriptorCache.ts
import path from "node:path";
import { createHash } from "node:crypto";
import slash from "slash";
function getHash(text) {
return createHash("sha256").update(text).digest("hex").substring(0, 8);
}
// 获取文件相对路径
const normalizedPath = slash(path.normalize(path.relative(root, filename)));
// 计算 ID
descriptor.id = getHash(normalizedPath + (isProduction ? source : ""));
可以发现,不管是 vue-loader 还是 @vitejs/plugin-vue ,data 属性 ID 的生成机制都是一样的,即:
给 Vue 提 PR ! 一个更好的 ID 计算方式是加上项目名(或者 package.json 的 name),并支持手动指定,这样就可以彻底避免冲突问题了。
import path from "node:path";
import { createHash } from "node:crypto";
import slash from "slash";
function getHash(text) {
return createHash("sha256").update(text).digest("hex").substring(0, 8);
}
// 获取项目名
const projectName = config.projectName || path.basename(root)
// 获取文件相对路径(含项目名)
const normalizedPath = slash(path.normalize(path.join(projectName, path.relative(root, filename))));
// 计算 ID
descriptor.id = getHash(normalizedPath + (isProduction ? source : ""));
为什么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的 ID 计算方式不一样?
首先,开发环境下最好不要加入文件内容进行 hash 计算。
这很好理解:
一来 hash 计算是耗时的,内容越多耗时越长;
二来还会频繁变动节点样式,徒增成本。
那生产环境为什么还要加入文件内容计算 hash ?
如果 ID 与文件内容无关,就可以实现稳定的 data 属性。对于 E2E (端对端)测试用例,就可以直接使用 data 属性进行元素寻址。
为什么在生产环境中要将文件内容纳入哈希计算?
在生产环境中,将文件内容纳入哈希计算主要是为了解决缓存问题和版本控制
。
在Web开发中,为了提高网站的加载速度和性能,通常会将静态资源(如CSS、JavaScript文件)进行缓存。当浏览器首次加载网页时,会将这些资源下载到本地,并根据资源的URL进行缓存。当用户再次访问同一网页时,浏览器会先检查缓存,如果资源没有发生变化,则直接使用缓存的资源,从而提高加载速度。
然而,如果在生产环境中对静态资源进行修改,而URL没有发生变化,浏览器可能仍然使用缓存的旧资源,导致网页显示不正确或出现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哈希计算。
哈希计算会将文件的内容计算出唯一的哈希值,并将其添加到文件名或URL中
。当文件内容发生变化时,哈希值也会随之改变。这样,浏览器在加载网页时就会发现URL发生了变化,从而强制重新下载最新的静态资源
。这保证了用户总是能够看到最新的文件版本,同时也解决了缓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