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标题就够了

01

最近在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我并不同情蓝洁瑛》。原以为文章会罗列她“不值得”同情的论据,谁知讲的却是她为什么“不需要”同情。

从起标题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读者憎恶、作者欢喜的标题。

因为如果直接起名“蓝洁瑛不需要同情”,就像“北上广不相信眼泪”那样直达主旨大意,就能让读者瞬间get 到point,如果感兴趣就打开文章了解详情,赶时间就继续浏览下篇文章。

但这位作者并没这样做,而是起名“我不同情蓝洁瑛”。我想大部分读者都会误解文章内容,理解成她并不值得同情,直到八卦地看完全文才知道:噢她过得也挺好,并不需要同情。

读者当然是希望快速获取信息了。而作者当然是希望读者都能点开文章了,然后停留时间尽可能久些,最好还点个赞、评个论、转个发,如果再看看广告、买买商品就更不错了。

利益的对立、零和的博弈、你死或者我活,是标题党作者泛滥的重要原因。至于读者是否会被耍成无脑人士,who cares。

而作为有脑读者,对于大部分信息,选择内容优质的平台,看完标题先猜内容再去验证,是值得坚持的好方法。

02

“我看报纸通常只浏览标题,不会轻易地一条一条去读内容。”

据说这是李嘉诚说的,但不论谁说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说得有没道理。我觉得这句话很受用。

第一,只看标题能帮你独立思考。

因为只浏览标题,不轻易去读内容,你的大部分时间就不会花在阅读文章上,你就没什么机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你的时间好像只能用来胡乱猜想或者说是独立思考了,你的视野也不再受限于作者的思路。

就像开题那篇文章,再次看到类似标题我会这么思考:“首先这篇文章的论点可能是 1.蓝洁瑛不值得同情 2.蓝洁瑛不需要同情 3.我不同情蓝洁瑛这个人但我同情娱乐至死的大家 4.我不同情蓝洁瑛一个人但我同情与她相似的所有人…其次每个论点都有这几条论据可以去这么论证…完了要是有兴趣有时间,不妨点开文章看看作者的论点论据,取长补短…”

第二,只看标题能帮你选择重点。

如果碰到标题党,你会发现对面作者真是绞尽脑汁地调动你的人性和感性,去点开文章阅读全文;看完全文你认为自己充满了知识,但又觉得那只是空洞虚无的信息,最后只能连连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再拿开题那篇文章举例,再次看到类似标题我会掉头就跑。因为经过刚才一番独立思考,我意识到关于基本价值观的论题大多是假大空的泛泛而谈。蓝洁瑛去世了就冒出一堆相关文章,那么多大明星,每个去世了我都要去八卦吗?霍金去世物理火了,金庸去世小说火了,斯坦李去世漫威火了,我都要去关注吗?如果真值得研究,非得等到有人离开了才是契机吗?

03

阅读微信公众号文章,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现在「微信读书」App 支持订阅公众号文章了。在微信中打开文章后,点击右上角三角形,选择“在微信读书中阅读”,就可以在微信读书里阅读和订阅公众号了。重点是,新的文章会以标题的形式在通知栏进行推送。

「微信读书」App的通知栏信息流

微信读书只是工具,重要的是这个习惯:只看标题就够了。在通知栏只看标题并猜想内容,感兴趣就打开文章验证猜想,不感兴趣就下一条。

如果你动不动就阅读文章,跟着作者思路走,慢慢地就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变成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

而浏览标题并独立思考后,即使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比不假思索地接受“正确的”结论更值得钦佩。且不说还能够打开文章去验证结论,不然不就是所谓的“思而不学则殆”了嘛。

当然,现在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流改版了,在微信里也适合“只看标题”了。但我觉得一页屏幕所能容纳的信息太少了,还是微信读书的通知栏模式更适合我。

「微信」App内的信息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看标题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