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老子与《道德经》

今天看了撒贝宁主持的典籍里的中国,用现代人的视角,通过真人来演绎老子一生追求,重现2500年前这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如何通过残酷的现实,苦苦的思考,在函谷关前悟道,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凝聚成5000余字的《老子》(后世称道德经)一书,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典籍,影响后世数千年,先后翻译成100多种文字,也成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不但是中华文明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据百度词条,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29][32]或陈国[1][2][3]。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4]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守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以著《老子》一书而扬名后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函谷关令尹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子骑青牛而奔函谷关来,尹喜看到紫气东来,即令手下做好准备迎接大德之人到来。老子欲出函谷关,尹喜认定面前这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就是他苦苦守候的大德之人,于是苦苦挽留,让他把平生所学悉数著书立说。于是老子在函谷关悟道,留下洋洋五千字的《老子》文化经典。尹喜受其感染,随辞官拜老子为师,二人师徒相随,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不知所终。

老子做过周王室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在这里博览群书,吸取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孔子在洛邑曾问道老子,两位文化巨人历史性的会面,完成了儒道的真诚对话交流,”上善若水“对孔子儒家思想影响很大。但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周王室内部为争夺皇权而大动干戈。首藏室一摞摞文化典籍面临浩劫。和老子一起守馆研究的祁清为了保护这些宝藏,舍身护册,结果血染素袍。老子抱着同伴奄奄一息的身体,肝肠寸断。经此劫难再无做官心念,遂愤而辞官出走函谷关,留下洋洋五千字《老子》辉煌巨篇,泽被万世。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经过2500年,依然在光照着华夏子民,老子最终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今天得以实现。

这是我们的优秀传承,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典籍里的中国——老子与《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