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夏莲:两世欢喜,一生所爱

【声明】本文首发投稿于精英乒乓网 。

当今乒坛有两大现役传奇人物,一位是技艺与荣誉的集大成者马龙,另一位则是将运动、职业与生活完美融合的“乒坛常青树”倪夏莲。

正值青壮年的马龙仍然在为中国队征战,年近花甲的倪夏莲依然代表卢森堡比赛,马龙和倪夏莲,是中国乒乓这项残酷运动的人间理想。

倪夏莲的教练和战友们早已离开了赛场,只有她仍然奋斗在乒乓一线,从一而终。与后辈马龙相比,虽然倪夏莲在竞技成绩上远远不及,但她的人生经历更充满传奇色彩。

祖籍浙江,出生上海,制造在中国,发展在卢森堡,活跃在世界赛场。倪夏莲总说,她这一辈子过成了两辈子

对家人的眷恋,对爱人的深情,对师友的感激;对故乡的牵绊,对祖国的回馈;对乒乓的执着,对生活的向往。倪夏莲深深地爱着与她和乒乓相关的一切,她成功的秘诀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知行合一的智慧

倪夏莲

1963年7月4日,出生于上海

1976年,13岁,进入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

1979年,16岁,第四届全运会,女单亚军,进入国家队

1983年,20岁,第37届世乒赛(东京),女团冠军、混双冠军、女双季军

1985年,22岁,第38届世乒赛(哥德堡),女双亚军、混双季军

1986年2月,23岁,离开国家队

1989年8月,前往德国, 效力于拜尔公司旗下俱乐部

1991年,定居卢森堡,第41届世乒赛开始代表卢森堡参加比赛

三次欧洲十二强赛女单冠军( 96,97,98),两次欧锦赛女单冠军 (98,02)

五次奥运会参赛经历(2000悉尼,2008北京,2012伦敦,2016里约,2021东京)

2017年,和桥本帆乃香的94分钟七局大战,打破了比赛最长耗时世界纪录

2022年6月,获颁卢森堡政府表彰勋章,橡树皇冠勋章

2022年9月,成都世乒赛团体赛16强,创该队历史

打法:左手直拍,两面颗粒,正胶结合长胶倒板,快攻型

器材:VICTAS全套,Swat底板,VO>102正胶,CURL P1V长胶

2020年7月1日,VICTAS与倪夏莲正式签约

1、乒乓:融入血液的挚爱

倪夏莲的乒乓人生是从水泥地上打乒乓球开始的。倪夏莲从小就向往打乒乓球,公房隔壁邻居有人打乒乓球,她觉得乒乓球是那么好玩,小球动来动去非常有趣。小时候在电视机上看到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转播,获得冠军的人简直像英雄一样,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然而,倪夏莲的乒乓生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1970年,七岁的小夏莲进入上海市控江二村小学,在那里遇到启蒙老师郑申康,在天寒地冻的冬天早晨6点钟开始了训练。后来,倪夏莲被推荐到江湾少体校,接受名将池慧芳等的辅导,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训练时格外刻苦。即使她获得队内比赛第二名这样的好成绩,却因为个子矮没被教练组选上。幸而郑申康老师将她托付给缪德瑞指导,后又转托给黄天福教练。她依然训练刻苦努力,通过增加训练质量,参加成人比赛,倪夏莲练就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克服困难和顽强拼搏的斗志。当她获得上海市业余组比赛第一名的时候,江湾少体又抛出了橄榄枝,在她犹豫不决时,黄教练很大气地支持她“更上一层楼”。二进江湾少体,生活上虽然一无所有,但只要有球打,她就很开心。

可惜好景不长,1975年,江湾少体解散了。这年夏天,她获得了上海市小学生女单冠军,幸运地遇到了市少体校的丁赛祯教练,并在大循环选拔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倪夏莲在那里待了两年,在丁赛祯教练的指导下纠正了小个子腰部和腿部发力的难题,成为她以后重要技术的基础。那时候她就有一种信念,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1978年,上海市举行第六届市运动会,倪夏莲拿了三块金牌,顺利进入上海市队。在上海市队她接受了身体素质和专业技术训练,杨瑞华教练针对她个子小的问题,专门设计了一套战术上灵活多变、技术上结合多变落点,以及“小三角”技术的特殊打法,逐渐形成了自己风格。

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倪夏莲迎来了爆发的机会,战胜了童玲等一流名将,进入乒乓圣地——中国国家队。作为国家队新人,倪夏莲担忧身体条件不好,技术也不出众,人长得不漂亮,还没有一点背景。她把“笨鸟先飞”当成座右铭,每次训练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每捡一个球都带着小跑。更多的汗水,更刻苦的训练,世乒赛名单却还是没有她,就这样在国家队坐了三年冷板凳。

突然有一天,周兰荪教练在食堂满腹心事地对她说,“你是否想过要改长胶?”在事关一个运动员的“生死存亡”之际,倪夏莲勇敢地去迎接和接受了挑战,她理性地知道,要拿世界冠军,只能背水一战,否则等待她的命运将是被淘汰或者在陪练中蒸发。于是,在领队郑敏之的支持下,倪夏莲去到了马金豹教练的组,这个组里的世界冠军张德英对她也是照顾有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是容易的,球性的变化,技术的改变,凶稳的选择,一个个难题接踵而至。刚开始的时候像个无头苍蝇乱窜,队内比赛成绩直线下降,代表中国队打比赛看似遥遥无期。没有捷径可言,她只能与马金豹指导一起加大训练量,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问题,慢慢地找到了窍门,摸索出了方法,探索出了高难度的独特技术。

1982年,改打长胶开始显现成效,出访日本,十八场比赛赢了十七场;在国内,横扫了一大片优秀选手。不出所料,倪夏莲的名字出现在第37届世乒赛团体赛名单,终于可以为国争光啦。这届世乒赛,倪夏莲荣获女团冠军、混双冠军(与郭跃华),女双季军(与曹燕华)和女单八强。37届世乒赛后,倪夏莲成为队里三个重点队员之一,物质条件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成熟,倪夏莲踌躇满志,想象着下一届世乒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取得人生更大的辉煌。

然而事与愿违,受“女队风波”的影响,风华正茂的倪夏莲落选38届世乒赛团体名单,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痛苦、委屈、眼泪,只能强忍着,服从集体的安排。38届世乒赛上,倪夏莲还是参加了几个单项,并获得女双亚军、混双第三名和单打第五名,对外比赛依然没有输一场,但是她的心被伤害了。

在委屈、压抑、痛苦、遗憾、后悔、面子中挣扎,经过一个多月的思考,倪夏莲正式向国家队提出辞职。1986年2月,倪夏莲离开了国家队。这一年,她才23岁。多年后面对采访,倪夏莲还是会哭得像个泪人,小女人的脆弱与复杂,全都涌现了出来。

离开国家队后,倪夏莲去了上海交大科技英语班学习。读书是她从小的梦想,通过书籍疗养心灵,那是一段闲暇的时光。后来,她被拉回上海队打全运会,在同乒乓球的爱与恨对抗中,终究是爱取得了胜利,她舍不得,也扔不下。

其实,人生的每一段都是有意义的,不管它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你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它永远是你的养料。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永远完美的,很多事情你这么看是好的,这么看是坏的,但不会全部都是坏的。

1989年8月,倪夏莲也在一股“出国潮”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马金豹教练的帮助下,签约了德国拜尔公司属下的俱乐部,开启了她的欧洲乒乓生涯。

新生活总是艰难的,对故乡的思念,在异国他乡的处处碰壁,先预订的房子被人租走,旅馆又不包餐,上班要走几里路,骑自行车还摔跤。好在扎实的乒乓功底让她打一场赢一场,不输球的表现惊艳了德国多家俱乐部,也再次引起了邻近的卢森堡国家队的注意。经综合考虑后,倪夏莲以教练兼运动员的身份入职卢森堡国家队,后来便在卢森堡定居了下来。

在卢森堡要过的第一关是语言关,德语、法语、卢森堡语、英语和浦东话夹杂着来。第二关则是卢森堡的乒乓球训练体制,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没有高水平的陪练对手。她的队友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学生,平时上班,业余时间练练球,有比赛了请几天假,就连乒协主席也是兼职的。卢森堡人热爱体育活动,但并不重视体育赛事。

在欧洲多年,她陆续参加了91年和93年的世乒赛,获得三次欧洲十二强赛女单冠军(96,97,98,2015年起更名为欧洲16强赛), 两次欧锦赛女单冠军(98,02),并在悉尼圆了自己的奥运梦。第一次拿欧洲十二强的冠军,是卢森堡乒协的第一个国际大赛的冠军,升国旗、奏国歌,他们很感动,倪夏莲也很激动。2002年的欧锦赛冠军倪夏莲却拿得十分不易,那一年她跟多年的丈夫林宏伟分开了,离婚带来的创伤在她的心中久久难以愈合,可是卢森堡国家队主教练“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盛情难却之下奋勇上阵,连挫对手夺冠,成为了卢森堡大公国的英雄。

02年夺冠之后,出于年龄和家庭的考虑,倪夏莲放下了球拍,错过了04年的雅典奥运会。然而,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却是她无法拒绝的,伟大祖国就像一块强有力的磁铁深深吸引着她。为了能够攒够积分参加北京奥运会,44岁的倪夏莲开始频频出现在国际赛场,成功获得奥运资格的那一刻,她激动得流泪了。在北京大学体育馆,当45岁的祖母级乒乓健将再次胜出时,在北京、在上海、在台北、在卢森堡,在世界各地的报刊和电视上,倪夏莲震惊了世人。

以后每届奥运会前后,卢森堡乒协都会找倪夏莲谈,希望她打下去,倪夏莲每次都心软地应允了下来。此后,她每年选择性参加一些比赛,如世界锦标赛、欧洲锦标赛等,一般公开赛、世界排名赛就不再参加了。之后的伦敦、里约和东京奥运会,她一次也没有缺席过,要知道,像她这么大的年龄还能获得奥运会入场券,本身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里约奥运会时,有次倪夏莲跟著名网球运动员德约科维奇一起聊天,说自己没有受过伤,德约科维奇直接傻掉了,表示他自己训练时经常受伤,他猜测倪大姐只有三十几岁,事实上那时她已经53岁啦。

在2022年成都团体世乒赛,倪夏莲带领卢森堡队打进十六强,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现在,她的任务并不是一定要拿冠军,而是好好享受乒乓、享受健康、享受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光。

当倪夏莲回顾自己的乒乓人生时,说道:我感到很神奇,乒乓球曾经给我带来了荣誉和痛苦,也给了我很多幸福和希望

2、祖国:永远是炎黄子孙

每当倪夏莲拿到冠军的时候,都会深深地怀念祖国,感念祖国母亲给了她骨肉躯体,培养了她乒乓球艺。她说,“是国家队给了我这身乒乓球艺,是国家队给我机会赢得了荣誉,我会永远记着祖国,永远记着大家。”

1978年那个夏天,倪夏莲通过全国选拔赛,赴土耳其伊兹密尔市参加世界中学生运动会。拿下女团冠军和女双冠军后,倪夏莲本可以轻松获得女单冠军,但她听从上级指示将冠军让给土耳其人。那时她就知道这是政治,虽然不懂其中的奥妙,但这条线始终牵着一个中国人。

还有一场在1993年瑞典世乒赛上与陈子荷的特殊比赛,那是一场心情非常沉重和复杂的比赛。倪夏莲刚离开国家队不久,第二次代表卢森堡打世锦赛。当时“海外兵团”被宣传得很厉害,井俊泓把邓亚萍赢了,施捷把乔红赢了,如果倪夏莲再把陈子荷赢了,这局面怎么办?倪夏莲看见李富荣紧绷的脸,心里十分难过。作为卢森堡队员,她有责任为卢森堡去奋斗每一个球,但对面是曾经培养她的国家队,帮助过她的领导。她很犹豫,很纠结,最后还是让她在中国队的接班人陈子荷取胜了。多年后说出这件事,倪夏莲还是会问责自己:可能我对卢森堡有些不负责任,但处于那个位置上的我怎么办?心里说不出的难过怎么办?

2014年4月,倪夏莲率卢森堡乒乓球队赴日本东京参加完世乒赛团体赛后回到祖国,到江阴市新华书店和江阴作者顾铁林一起参加《乒乓大使倪夏莲》一书的签售活动,在江阴市中学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体育馆内,倪夏莲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名字叫做“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倪夏莲说她出国比赛,不是为了代表外国队去打国际比赛,也不是想要攀高峰、拿名次,甚至打败谁,她更不想碰到中国队,只想在俱乐部里打。虽然参加奥运会是很多运动员的梦想,但她并没有想过代表外国去比赛。后来在卢森堡生活久了,相互也有了感情,慢慢觉得自己并非单打独斗,她依然是代表中国人在打比赛,希望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她长期坚持的动力

倪夏莲始终把自己看作是身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一直践行几个人生信条:“第一,在人家的文化背景里生活,要融入其中又不失去自己;第二,中国人有自己的风度,不争地位,凡事有个度;第三,先把你的东西提供出来,不要索取,不要过分刁钻和狂傲;第四,我在中国受到的教育、养成的习惯,在西方也能够发扬。”

倪夏莲是中国的女儿,是卢森堡的媳妇。她的卢森堡基地就是中国国家队和地方队的服务站和温暖的家,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吃饭、训练、聊天、逛街,和丁宁等运动员成为了微信好友。

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马志学曾说:“倪爱莲是盛开在中国与卢森堡友谊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她用乒乓传递友谊,用乒乓为中国赢得荣誉。倪夏莲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卢森堡的骄傲,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乒乓大使’。”

倪夏莲说,“我无意创造奇迹,但我要展示一种来自大国运动员的风貌和襟怀。”

3、卢森堡:帮别人也帮自己

中国是倪夏莲的故乡,卢森堡则是她的第二个故乡。

当倪夏莲的车子从德国开到卢森堡边境时,彼尔·克劳斯市长已在关口等候多时,他张开双臂,一下子把夏莲搂抱在怀里,仿佛拥抱着自己的女儿,夏莲内心非常激动。埃特尔布鲁克(Ettelbruck)这座人口不足一万的小城,却有很好的体育俱乐部,城堡、教堂林立,人们相见彬彬有礼。卢森堡人非常热爱体育运动,足球、自行车、游泳等开展得很好。倪夏莲注定要与卢森堡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卢森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乒乓球也很弱小,但是卢森堡对倪夏莲非常友好,给了她很多善意和关怀。在这里,倪夏莲邂逅了对她最重要的人,当时在卢森堡国家队做教练的托米·丹尼尔逊。在卢森堡乒乓球国家队,倪夏莲的角色是主力运动员兼技术教练员。她将中国先进的体系带进卢森堡,帮助卢森堡队从原来欧洲的三级队打到第五名,同时将卢森堡乒乓球带进了奥运会,推动着这项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在队里,倪夏莲就像“妈妈”一样,只要她在场,年轻队员就觉得“妈妈”在,很安心,她总归是赢两分的,而他们只需要拼一分就行了。这个“妈妈”很仁慈,不会骂他们,总是给他们鼓励,他们都很高兴。倪夏莲无意占用年轻队员的位置,而是他们需要树立一个榜样,像他们的妈妈一样,有一个灯塔的作用。

在卢森堡队人手不够的时候,倪夏莲推荐上海队的运动员过来,前后十几个孩子,每期三个月。在这里不仅有应有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走出去开开眼界,吃吃西餐,学学外语,用他们的技术打开人生的另一页。现在这批孩子已经成家立业了,但他们仍然记得卢森堡那段美好时光,记得倪夏莲的慈祥。

每次打完奥运会想要退役休息的时候,卢森堡乒协总会去到倪夏莲家里找她交谈,或者把她找去开会,希望她重披战袍。开始,他们说你可以,你能行;后来,他们说只要夏莲拿起球板,全国人民都高兴;再后来,他们说全国人民不同意,全世界人民不同意。整个卢森堡能参加奥运会的人不到十个,所以每一个有可能参赛的运动员,他们都非常珍惜。经受不住卢森堡乒协三番五次的软磨硬泡,最终倪夏莲接纳了他们的信任与热诚,同时也接受了挑战。

中国有一句话: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倪夏莲的人生理念是“帮别人,也是帮自己”。纵然有时候也受过委屈,也流过眼泪。但人总是在成长,所以希望把好的东西留下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帮助别人的同时,更是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这么想心里就踏实多了,也找到了前进的动力: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不做教练之后,卢森堡乒协给她的定位是以运动员为主,而且比较自由,不需要每天去国家队训练,管好自己就行。他们像“国宝”一样呵护倪夏莲,连骑自行车都怕摔着了。这里没有要为国争光这种教育,也没有一定要赢的压力。这里教练是工作,他拿工资所以他教你是理所应当,教练和队员非常平等,且彼此尊重。

倪夏莲为卢森堡带来了技术和成绩,代表这个国家把乒乓球项目带进了奥运会,五进奥运会更是成为卢森堡的英雄。作为卢森堡的杰出运动员,她受到了大公的近十次接见,多次受邀到王宫参加宴会。有时她到商店里买东西,店员说:你为卢森堡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不要付钱了,还说,特别高兴能有这么个机会。

2022年6月,卢森堡举行国庆节日庆祝活动,倪夏莲等八位有杰出贡献的人士获颁卢森堡政府表彰勋章,倪夏莲获颁"Chavenlier”勋章(橡树皇冠勋章),以表彰她对卢森堡体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她用乒乓球在两国人民之间划出了壮丽弧线,搭起了一座友谊桥梁。同年5月,法文版倪夏莲传记问世,书名叫做《倪夏莲:天赐的礼物》。

4、家人:残酷世界的温存

如今,倪夏莲一家生活在卢森堡中部城市埃特尔布鲁克(Ettelbruck),这座小城三江交汇,大片的森林苍茫连绵,玫瑰花圃闻名于世。她的家是一座漂亮的别墅,宅地是市长特批的,式样和布局都是按照倪夏莲要求建造的。

倪夏莲的故乡在浙江嵊州市甘霖镇下倪村,父亲倪瑞富是下倪村祖祖辈辈的农民,1947年其在上海打工的哥哥倪财福把十七岁的倪瑞富带到上海,在一家小纺织厂当翻砂工。母亲叶源花是嵊州市博济镇叶家村人,1949年离开嵊县在杭州附近的长安制丝厂工作,1953年与倪瑞富结婚后来到上海,在康定路丝绸厂上班。倪夏莲在家里排行老四,上面有两个哥哥宏生和宏明,还有一个姐姐秋莲。由于父母亲均在工厂上班,小夏莲便被抱到故乡嵊县下倪村由奶妈蒋玉兰抚养,断奶后重回父母身边,由奶奶一手带大。

父亲朴实无华,靠技术吃饭;母亲心灵手巧,一家四个孩子穿戴干净整洁。夏莲从小与父亲感情深厚,常常喜欢骑在他的自行车上到处游玩。入选小学乒乓球校队后,夏莲才告诉爸爸妈妈,说她想打乒乓。爸爸说,“你既然答应了,就得要踏踏实实学好本事”。爸爸从小给了她很多自信,他总觉得夏莲很行。小时候出去打比赛回来,爸爸总是第一句,赢了没,夏莲说赢了,他就睡觉了,安稳了;如果输了的话,他就要问,怎么输的呀,一晚上睡不着觉,父女俩心里都难受。当现场看到小夏莲战胜个子高、年龄大的选手时,爸爸那发自内心的笑容,那种满意和骄傲,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定居卢森堡以后,倪夏莲的家人们像一大串螃蟹一样,陆陆续续从上海移到了卢森堡,有了家的热闹。她要做饭,做家务,照顾好家人的饮食起居,帮助90岁的母亲洗澡剪指甲。在两次不幸摔倒之后,倪夏莲的妈妈于2022年5月离开了她,虽然母亲走的时候已是90岁高龄,但是突如其来的悲伤还是让人难以接受。她告诉自己的孩子:我们的生活总在不断地失去,正是因为有失去,才让我们懂得更应该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不会很贵,全家人在一起吃晚饭就是幸福

至少现在,她还有兄长、姐姐,爱她的丈夫,以及一双儿女。

2002年欧锦赛之前,倪夏莲与前夫林宏伟离婚,后来与卢森堡教练托米·丹尼尔逊相识相知并结婚,2003年生下女儿席琳,而前夫的儿子威利也基本同他们住在一起。小时候他们都打过乒乓球,但是都不是很喜欢,他们有各自喜欢的运动,比如马术等。威利对魔术非常感兴趣,他的一些魔术绝招有的还是托米辅导的。夏莲绝对不会强迫他们做什么,会尊重他们的喜好,但是坚持体育运动也是必要的,健康是第一位。

伦敦奥运会期间,儿女随倪夏莲来到奥运村,参观了兴奋剂的展览,品尝了各种美食,见识了各种肤色的运动员。哥哥呵护妹妹,妹妹依恋哥哥,手足之情非常感人,这样的享受比自己拿成绩还开心。奥运会这么难得的机会,让儿女知道了妈妈在干什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们说,“妈妈,你要多打比赛,我们要多来”,这句话极大地鼓励了倪夏莲。

39岁的时候,以为打不动了,59岁的时候,还在打,还能打。

5、爱人:没有他就没有我

在倪夏莲的乒乓生涯中,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就是她的现任丈夫托米·丹尼尔逊(Tommy Danielsson)。她是这样描述的,“这么多年对我不离不弃,全身心地帮助,我同样也很需要他,没有他早就没有我了!不要说今天,几十年前我都不会再打球了。”

托米曾用颇为得意的表情,向记者做自我介绍:“我是瑞典人,有德国护照,娶了位中国太太,住在卢森堡……确实很国际化。”

托米来自欧洲乒乓强国瑞典,青少年时期曾获瑞典冠军,十七岁进入瑞典国家队,与本格森、卡尔松、阿佩依伦、林德等人一起打球。1981年第36届世乒赛后,托米退役转型做教练,20岁时就担任澳大利亚队教练,有同中国队员一起辅导杰出运动员的经历。1994年至今,托米被卢森堡聘为国家队总教练。

托米兴趣广泛,性格幽默,打球常做用脑门、脖子、嘴巴接球等滑稽表演,在各种眼花缭乱的花样中闪烁着智慧。98年欧洲十二强赛之后,托米成了倪夏莲的私人教练。他的细心耐心、乐观豁达,深深感染了倪夏莲。去德国或瑞典集训,托米安排得妥妥当当;晚上探讨技术到十点,忍不住下楼试打。托米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良师益友,生活上更是无微不至地关怀,让倪夏莲始终有一个顽强拼搏的动力和愉悦的精神状态,对自己充满信心。他是很好的教练,并不完全是技术好,更能把心态调整好。

“世界上只有一个倪夏莲”,正是这份志同道合与性格互补,让结束第一段婚姻的倪夏莲有勇气再试一次。事实上,他们是在互相欣赏,享受着东、西方的文化。长期在一起,托米比较了解中国,也非常热爱。在孩子的教育理念上,中国要求孩子各方面优秀,而托米他们主张怎么开心怎么活,就连吃也要开心,夏莲则认为首先要吃得健康。两个人相处都是需要互相包容,去表达,去沟通,婚姻更多时候是互相理解和相互扶持

现在对他们来说,一起赢当然更好,但是也要准备一起输。一起输也没关系,就当是去度假了。愁眉苦脸是一天,开开心心也是一天,永远不要愁眉苦脸地赢球。输了球还可以去开水上摩托,多飒,多浪漫,多开心啊

6、师友:感恩一路的贵人

赛场上,倪夏莲的直板颗粒显得那么古老,那是上世纪末流行的打法了,而支撑她走到现在的力量,正是爱与热爱。除了家人和爱人,倪夏莲的言谈举止中,满是对这一路所遇贵人的感激和感恩。

启蒙老师郑申康的重视,缪德瑞指导的不抛弃,黄天福教练家人般的情怀,保障了倪夏莲更上一层楼。在市少体校,丁赛祯教练怀孕的时候还帮她训练,费了许多的心血帮她纠正发力问题。在上海市队,杨瑞华教练智慧型的创新和训练,奠定了她的风格。

同样在市少体,倪夏莲遇到了少年时代最好的朋友黄晓真,至今还一直保持着联系。夏天她们挤在一个帐子里聊天,一个馒头,你咬一口,我咬一口,互相分享趣闻大笑不停,周末训练门不开就爬窗户进去打球。离开国家队后一起进交大学习,晓真密密麻麻的英语单词本让夏莲省去了很多精力,她们在一起读书、骑车,形影不离。那个纯真年代,现在回忆起来还特别开心。

在国家队里,有李富荣、徐寅生等球队领导的帮助,有马金豹恩师的悉心指导,有老队员梁戈亮的提点,有老大姐张德英的鼓励,还有上海籍运动员卜启娟和许漪的关爱。卜启娟球好人也好,女双让球没拿到世界冠军,但她默默奉献没有怨言。许漪模仿匈牙利队打法,默默地陪主力运动员训练。有一次三人到颐和园去划船,倪夏莲和卜启娟带着吃的上船,许漪一直当划船手,手都起泡了,特别心疼。

在国家队的七年里,除了一小段时间在别的组,倪夏莲基本上是马金豹指导的队员。指导了13个世界冠军的马金豹教练,对于倪夏莲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功不可没。马指导退休后几十年没出过国了,倪夏莲生活也稳定下来,便萌生了邀请马指导出来看看的想法。2017年,夏莲连哄带骗,邀请马指导来卢森堡的家给她做教练,三个加起来两百岁的人,训练,吃饭,兜风,观景,很自由,没有任务在身,终可以认真看看这个世界。意外的收获是,马指导还真在进攻意识等方面,再次帮到了倪夏莲。

2019年马指导生日那天,倪夏莲与马指导重回瑞典哥德堡世界比赛场馆,他们在那里照了相留念。多年后再见面,他们达成了很多理解。

关于她的对手兼搭档曹燕华,倪夏莲心里充满佩服,说她不仅球打得好,干什么都行,还调侃曹燕华帮她剪了好几年头发,她欠燕华好多理发费呢!她仍然记得与曹燕华搭档双打的那些日子,37届世乒赛女团冠军领奖时,那个蘑菇头很是漂亮。

在那场“女队风波”里,倪夏莲依然坚定选择曹燕华为双打搭档。多年后,曹燕华在自传中说,她是故意输球的,不想让倪夏莲拿到冠军。随着时间过去久远了,倪夏莲逐渐释然了,也更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

倪夏莲说,“她真的很有运气,身边有一群可敬的人。”

7、生活:人生不只一件事

人生绝不只有一件事,要多看看其他的风景,不错过身边的风景,如果真的有自己确定的梦想,也要努力前进,散发自己的光彩。奥运会,冠军,不是人生的唯一目标,健康和家庭同样重要,首先要注重身体,然后照顾好家人,再去享受乒乓带来的乐趣。

倪夏莲的身份不仅仅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她还是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妈妈和哥哥姐姐的妹妹,每个角色都有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她不能像别的职业运动员,把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乒乓球,而要处理繁琐的日常生活,以及与身体和年龄抗争。

国内的亲人先后来到卢森堡与倪夏莲团聚,一大家子人很热闹,也很烦心。家人的饮食起居,孩子的读书工作,母亲的看病吃药。在家里什么都要做,但是很充实、很开心,这才是生活,而且是有责任感的生活。因为时间可贵,训练的时候就更专心专注,所以训练质量比较高。

没有练球的时候就放松休息,聊天,打电话,看手机,听新闻,做蛋糕,做好玩的事情,让生活丰富起来。以前不敢学的东西都去学,小时候不敢打的打羽毛球都去打,在国家队没资格玩的旱冰自由地滑。她从小就喜欢读书,比如《居里夫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等,用书籍来打开心扉,让人的思想走得更远。

花盆里的菜籽每天浇水,长出了幼苗,那都是鲜活的生命。家里前院是花园,玫瑰花居多,每天给她们浇水、杀虫、修剪,打扮得漂漂亮亮,看着特别舒心。这种花谢了,便栽下新的花种,花一拨一拨地开,人一岁一岁地长。后院用来种菜,水果有樱桃、苹果,还有草莓、蓝莓和桑葚,红红紫紫,都长得特别好;蔬菜有西红柿、黄瓜和南瓜,没有农药,可以直接摘下来吃。

种点小菜,做点上海菜,一家人在一起吃饭,会突然蹦出几句中国话,甚至是上海方言。中国走得太快了,匆匆忙忙会漏掉一些东西,所以,倪夏莲告诉孩子们,“房子再大也是冷的,而人是热的,要把人品、道德、文明、健康、快乐看得比金钱更重要。”

2022年10月,倪夏莲在微博、抖音等媒体平台开通了个人账号,分享她的比赛日常、技术心得、卢森堡的家以及她种的蔬菜花果,粉丝不是特别多,但是她特别真诚,特别热心。去成都比赛,她喜欢四川的回锅肉,当然还有稀饭。

倪夏莲爱笑,她说你笑对别人,别人也会笑对你。倪夏莲爱美,想种假睫毛就会去尝试。她的每次采访,总是金句频出,充满人生感悟与哲理。她喜欢用语气助词,说话缓慢清晰、温柔温和……

倪夏莲马上就到花甲之年,早就过了争强好胜的年纪,名声对她来说更是身外之物,如今,乒乓球也不再是生活的首选项,她更在意的,是健康的身体、精心打理的花园,以及快乐这件小事。

在《人物》杂志的另一篇经典采访《马龙,一项残酷运动的完美造物》里,当聊到倪夏莲的时候,马龙带着一丝羡慕的语气说道,“确实我能体会到,她所说的这个打乒乓球是快乐的,我是能想象到,对于她这个年龄来说,她依然还能打球,我觉得这真是能给她享受生活,包括享受乒乓球带给她的东西,她没有必须要赢的压力,她输了也正常,赢了也更高兴,我觉得这是竞技体育最好的一面。”

好像无需再问一年后的巴黎奥运会能否看到他们的身影,就像马龙说过的,“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只要身体健康,打得开心,何必为自己的运动生涯设定一个期限呢?”

最后,用倪阿姨自己作的一首小诗结束本文,祝她:60岁生日快乐,健康生活,快乐乒乓

长长的旅途中我经历过艰困

也品尝过命运的恩赐

在欣喜落泪的时刻

感受到向上的力量

在那永恒的力量之中

我看到儿时跳动的火焰

也看到青少年时伴随的身影

看到中年之后的火焰依然在燃烧

那是奥林匹克之火

也是一个中国人

历经一生的跋涉后

永恒的信念

向上

向上

【部分参考资料】

[1]《嵊籍世界乒乓球冠军倪夏莲的传奇人生》,嵊州海外联谊网,2014年11月19日。http://tzb.szzj.gov.cn/art/2014/11/19/art_1543655_22320477.html

[2] 《倪夏莲:乒坛“常青树”》,书籍《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340756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379477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381000

[3]《倪夏莲阿姨,打球快乐!》,《人物》杂志采访稿,作者林秋铭,2021年8月。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03471759917514&sudaref=www.baidu.com

[4]《倪夏莲:59岁的“乒乓大使” 》,《新体育》2022年第11期,作者:何霞。

https://sports.sohu.com/a/603669670_121119581

[5]《倪夏莲:没有祖国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新年将续写乒乓故事》,《南方都市报》,记者何嘉慧,韦娟明,2023年1月。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RUGHQ4O0553E1R0.html

[6]《对话倪夏莲:家庭幸福打球才踏实,乒乓球只在人生中排四五位》,澎湃新闻,2022年10月08日。

http://k.sina.com.cn/article_5044281310_12ca99fde02001wf03.html

[7]《长聊 | 倪夏莲:年近六旬要六战奥运》,懒熊体育,2022年10月17日 。

http://k.sina.com.cn/article_5136739626_1322c6d2a020013z4t.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倪夏莲:两世欢喜,一生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