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思维课》学习心得之一

昨天有朋友问起我近期收获,我略带得意的说了读书学习方面的事情,并且把近一个月读的书,学习的课程罗列了一下,突然让自己一愣。

为什么呢?发现数量上居然还说得过去。不过,同时自己就意识到,这样做不行。量,永远不能成为自己的追求,只有质才是唯一的目的。这个质,其实就是学习效果。看书也好,听课程也好,自己看了听了,究竟学会了多少?掌握了什么?在实际中是否得到了运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老祖宗早就告诉过的,必须牢记在心。所以这几天,应该以复习,反思作为重点,把学过的东西再咀嚼一遍才好。

在阅读宣明栋老师的《数据思维课》时,有好几次发现内容很空洞——这么说似乎并没有表达出来我想说的意思。或者说,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但是真正的知识点并没有多少。

可是,为什么老师要这么安排呢?(遇到不懂的,不要急着说别人不对,要先搞清楚具体原因,这是一个进步。)今天早上再次翻阅课程,这个疑问也就再次出现在脑海里。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写作方法问题(当然作者肯定还有别的方面的考量)。如果干巴巴的叙述理论,让看的人也好,听的人也好,肯定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学习效果也就肯定要大打折扣,这是一。二来,所有的理论,从来都是用最精简的语言(比如牛顿第一定律)表述出来的,如果仅仅讲理论,篇幅上那就没法看了。一门课程,也许用不到一千字就说透了精华,那还怎么开课?

比如上面图片里面体现的内容。在课程的最后一讲,老师提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是量的,不是质的,一切皆可量化,如果没有找到量,只能是还没有找到,并不等于没有。第二方面,就是只有通过比较量,通过量的对比,才能分出高下胜负,不然,没有量做基础,是没办法说服别人的。第三,就是虽然目前(既包括每个人,也包括人组成的各类团体,包括整个人类)在有些事情上还不能清晰准确完整的用量来说明,但是没办法,只能不断摸索不断进步,因为这是唯一靠谱的办法。

拉回到我想表达的意思。图片中,前面两小段大约一百字已经完全表达清楚了第二种观点,剩下的大段内容,举了两个例子,占用了98%的篇幅。一个是外观设计侵权,一个是,是否男性科学家会歧视女性?这两个例子,都是通过数据进行了很有说服力的论证,让人不得不服。

这还不是我要表达的重点。重点是,虽然那么大的篇幅看似没用,实际上自己看的津津有味,对于“只有量的竞争才能达成共识”有了深入了解,得到了学习这件事的自我满足。

也就是说,这个写作方法,才是问题的核心。只有类似的表达,才能达成课程目的,一来篇幅拉长,二来引人入胜。我把篇幅拉长放在第一位,其实隐藏了我的认知重点。因为我觉得,这个把篇幅拉长的方式,是自己最缺乏的。

在数据思维课的学习中,居然有了写作方法的研讨,自己也是没谁了,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思维课》学习心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