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

暑假过大半,读了多本有质量的书(含教育哲学、教学原理、人文社科、家庭教育等),听了多场讲座(含新课标解读、新课标视角下的教学导向、名师读书会等),将所思所想对照我所知的某单位目前追随生本教育模式的课改状态,我只想问:能否不要再膜拜什么教学模式了?

一位作家曾说:“在阅读经典作品时,质疑和批判经典作品,是对经典最好的致敬。”那么对于某种教学模式,我们盲目崇拜有必要吗?

一所学校有不同年级,一个年级有不同的班级,一个班级有不同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学习的时候每天进入一模一样的节奏和课堂模式,会有什么感受呢?就像我们做菜,每天按照同一个模式做同样的菜,有多少个孩子能坚持开心地坐到餐桌前享用固定不变的菜肴?

美国教育家阿伦兹在《学会教学》中指出,“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多元化背景的学生的教育期望。单一的方法或方式是不够的。有了多种模式可供选择,教师就能选取最有助于完成特定目标的模式,最适合一个班级学生的模式,或可以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参与程度和成绩的模式。那么多教学模式已经被确认可行,但其中多少是新教师需要掌握的呢?”


特级教师凌宗伟对教学模式也有深入的思考:“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育、哲学、心理学以及脑神经科学基础上,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场合上所做的纲要性的描述,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的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注意这个最适宜的方式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的呢?他绝对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的,他一定是有个体的差异性的,所以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不同的教学模式是指向不同的学习任务和不同的人的。所以固化的教学模式必然固化人的思维。”

凌宗伟曾写文(《模式化的教育:新的压迫与侵犯)批判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风之盛行,这篇文章于2014年4月17日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我看完这篇文章,热血沸腾,深感相见恨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