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对语言应该有尊重

文/涅阳三水

学校每一个学期的课堂大比武开始了,六年级的一位老师排在第一位。

这样的顺序是抓阄决定的,一共九位老师,谁抓到数字几,就是第几个讲课的。

这位老师的声音异常清亮,是一位朗读起来很美的老师。

这节课,讲的是《狼牙山五壮士》,去年的大比武,她讲的也是这节课。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解决两个问题,一个五壮士在峰顶怎样歼敌的,另一个武装是怎样跳崖的。

问题的导向性非常明确,从一开始的自探提示就呈现出来了。

~~

这节课的前半部分,听起来很是舒服。

随着设计环节的徐徐推进,学生的参与还是老师的引领,都给人很是享受的感觉。

特别是老师的声音,清脆悦耳,一音一词,一句一顿,像玉石互相碰撞,像叮叮咚咚的流水,虽然说是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悲壮场面,但依然让人感觉着舒服。

但是在时间到达一半,但课堂任务一半还没有解决的时候,场面发生了变化。

老师的状态变了,变得有些焦躁,语速明显加快,一些常用的口头禅,接连不断的从口中涌现出来。

~~

“从这些动作词语的描写当中,我们能感受到班长马宝玉的啥?”

“石头像冰雹一样向敌人砸去,从这个像冰雹一样,我们能感受到五壮士对敌人的啥?”

“他们对敌人的满腔啥?”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从这个口号当中,我们能感受到狼牙山五壮士对日本鬼子的啥?”

对于一句话的破解提问,对于一个词的破解提问,这明显是幼儿园老师对待小朋友的问话模式。

从第一次开始听她的课到现在,年复一年,每一年都对这个口头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但每一年都是保持原样。

唯有今年,感觉是发生了一点变化,正在心中肯定喝彩的时候,到后半部分又是固态复萌。

~~

王松舟老师在他的作品《美在此处》中说:“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到思想感情中去;从思想感情出发,又回到语言文字当中来。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才是语言最美的所在。”

老师在细读文本的过程当中,关注到了内容,关注到了思想和情感,但是对语言本身却没有关注,或者说是她长期的习惯使然。

回不到语言上的语文课,或者说落不到语言上的语文课,是无法实现作品的语文心的。

中白话先生说过:文学是如何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又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

~~

什么意思呢?

王松舟老师说,语文教师是不应该成为“常人”的,不然的话,语文就会失去安身立命的所在。

语文老师不成为“常人”,那要成为什么人?

在这节课上,忽然间对这个“常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语文老师应该成为把语言擦亮的那个人,把语言准确表达的那个人。

语文课堂应该越来越少说,让孩子直接从文本当中去获得语言的敏感性,去感受语言的真实性,承接语言的传递性。

~~

忽然间觉得,语文课,只要实现读就好了。

在读的基础上的理解,用选择性,填空性,判断性的呈现,就是最美的。

毕竟小孩子的语言表达有限,因为他读的书少,语言还没有获得自己的敏感点,唯有多读之后才可以形成。

所以小学生的阅读,应该以宽面为主,主观性的大胆理解和大胆表达,小学阶段应该取缔。

唯有读得多,读得广,才能够读得深,读得通,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语言,才能够去进行自主表达。

~~

思想跑了这么久,再回到老师这节课本身。

老师在课堂上的语言,流畅度,严谨度,连贯度,准确度,都应该有所要求。

就像这位老师一样,在语言的使用上,应该是不存在什么问题,只需要把这种打破固定性的提问,稍微改变一下,就非常完美了。

语言本身是唯美的,任何人使用语言,不应该破坏语言本身的那种唯美性。

这是对语言完整性的尊重,这是对文本真实性的尊重,这是对表达准确性的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课,对语言应该有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