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你为什么当老师?——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人生活意义为基础的,而这种生活意义往往不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是隐藏在个人生活方式之中,他们的表现一般比较模糊。

生活的意义是在于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5年间确定的。我们就像黑暗中的瞎子,凭借感觉逐渐找出确定的答案,而非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最终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同样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点,而是在不断的摸索和推测中确定下来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去向,是生活奋斗的目标。

没有谁能够清晰而准确无误的描述出整个目标,比如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职业目标,但是那只是他所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很多时候做某种工作,实质上都是他补偿自卑感的方式,当然我们能够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为举止中,推断出哪些方式让他感觉到自卑。

比如一些人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然而我们也清楚,教师之间也是存在差异的。如果一个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之所以将教师作为职业目标,很可能就是想通过控制比他弱小的人而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这正好符合他的心理习惯。而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会真心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平等的对待学生。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教师之间不仅在能力和兴趣这两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心态对其外在的行为举止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我们要透过表象去了解一个人的本质。我们需要找到隐藏在整体人格中的一致性特征,无论表现什么样的方式,这个特征总是固定不变的。就如同一个没有规则的三角形,把它摆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发现这个三角形其实并没有变化。一个人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

只有那些在为自己奋斗的同时,可以有利于他人的人,才足以对付并解决所有的生活问题,他们前进的方式也是对他人有益的。合作是人类最大的共同点,也是人类衡量价值和成功的基础。很多合作都是对人类有益的。

感悟:

我感触最深的是,每个人选择当老师,为了获得优越感,他们采用的方式竟然差别这么大。想想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之所以讽刺、挖苦学生,把他们训练成听话的人,原来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优越感,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这种说法太好玩了。

有一些医生在帮助病人或生活中特别乐于帮助他人的人,这些行为,实际上都是他补偿自卑感的方式。这种观点我也感到特别的新颖、别致。以后我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要觉察自己 内心的感受,细心观察并询问他人的感受,得到帮助会不会产生自卑?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的感受。自卑感、优越感隐藏在每个人内心和行为之中。当我们做事的时候,有一颗敏锐 的心都能感知到他的存在。

我想在社会上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们把优越感用在了服务更多人的方面,所以他们能发展出更强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香》你为什么当老师?——读《自卑与超越》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