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今天,阅读苏霍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现象呈现:

        我们会发现班级里总有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不及格的分数并没有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安。他们对自己的、同学的成功和失败也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

        我们会发现,有些班级里对同学的回答的质量也缺乏集体的关心,这种情况是学生对整个集体的学习缺乏热情的后果。一个学生回答得很糟,前言不搭后语,全班学生对此无动于衷:同学回答地很好,表现了他有很好的知识,也同样没有任何人表示激动。

      原因剖析:

        从学生的层面分析:我们曾经对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和家里的学习情况,找出这种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强烈愿望,而且连困难的地方也没有觉察出来。……显然,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本来就缺乏那种认真地思考一切,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愿望,也就是说,她选择了一条把最容易、最好理解的东西机械地背诵下来的道路,以便在上课时能够不太费力地复述出来。他们的回答是单调乏味的,既不能激动自己,也不能感动别的同学。

      从教师的层面分析:教师本人对工作缺乏热情,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难的难点上,甚至,教师竭力把这些“难点”化为极其容易的东西,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教材里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要花费特别的努力就能掌握的。没有强调最难的地方,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减轻难度代替学生克服困难。其结果,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把困难的教材降了格,或者马马虎虎地学过去。……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

        从教师与学生的层面看: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他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

      应对策略: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

        培养这种情感首先是教师的职责,学习的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一种品质。学生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每个老师都应该具备满腔的工作热情。没有这一点,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热烈的学习愿望。

        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这些困难,而要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虽然艰巨然而受益极深的道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竭力追求在学习上达到最好的成绩,被这种愿望所鼓舞。这种鼓舞的精神并不是靠什么特别的措施(谈话啦,开会啦等)所能造成的,而首先是正确地组织学生的劳动的结果。

        教师要在班集体里建立一种努力学习的气氛,否则就谈不到全班的进步,这种努力学习的气氛是整个学生集体的一种重要的情绪状态,他们对今后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有了信心。热烈的学习愿望就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个具体的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只有在被一种远大而崇高的目的所鼓舞的学生集体里,才能体验到这种道义上的满足。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把整个学生集体保持在这种紧张感的状态里,并赋予这种紧张感以积极的性质。需要更明确地向学生指出他们应当努力去达到的目的。要把学习愿望变成了一种促使学生把全部精力动员起来的起着积极作用的情感。

        当教师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看自己所讲的话,不考虑自己的话应当在学生身上引起什么样的情绪的时候,这种课往往就会上得枯燥乏味,毫无生气。这种课从来不会引起儿童的良好的情绪感觉,儿童总觉得课上得太久,只有课间休息的铃声才能带来几分活跃气氛。课堂教学应当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持久而牢固的学习愿望。

        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