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6

传习录卷下




【二一八】事上磨炼真格物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簿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

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


刘宗周云:“因物付物,便是格物。先生却每事用个克己为善去恶之功,更自切实在。”

孙奇逢云:“六个‘不可’,正见格物实学。”

但衡今云:“阳明 ‘不可,云云,辞旨平实亲切,且无一字及他,诚忠厚之至。正阳明巡抚南赣(江西),提督军务,用兵八寨时(正德十二至十三年[一五一七至一五一})也。”


[译文]

有一位下属官员,常听先生讲学,他说:“先生讲学的确很好,只是我要处理的文件、案件特别繁杂,没时间去做学问。”

先生听了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日常工作悬空去研究学问了?你既然日常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习,这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譬如你审一个案子,不可因为对方发言礼数不周,就憎恶他;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圆滑周密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说情而故意整冶;不能因为对方的哀求就有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事务繁忙就随意结案;不能因为旁人的诋毁诽谤就顺从别人的意愿去处理。以上讲的情况都是私心杂念,只有你自己知道,必须仔细反省体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倚而枉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审理案件,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悬空去做学问,反而是空谈不着边际。”


释疑:

先生在《与王纯甫》中写到:“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真是至理,为学、做人、做事,只要能处理好喜怒哀乐,只要能时时心平气和、真心诚意,就万事顺遂了。这就是事上练,致良知不离实际,就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去用功,在事事物物上致吾心之良知。  

离开具体的事物去做学问,就会成了空中楼阁。洒扫应对,莫非学问;放下文字,拥抱体验!将圣贤之学,在工作生活中体会,方是为学。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阳明先生打并为一事上磨,原理就在于你在干中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而不是离开具体的工作,去悬空地讲求心学。他说你既有那审官司的事,你就从审官司上学,这才是真格物。所以格物这个理论,你放到这个时候你就明白了。

处理这些的时候都是实学,不是你单拿着功夫来跟我讨论,这才叫学。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就提高了你的心性水平,你要离了事物为学,那叫“着空”,不实用,上阵还要乱。对于格物,我们有了一个非常经验化的理解了。


批注:

①讲。与阳明门人讲论。


②嘱。闽本、朱本、俞本、张本均作“口”。


③谮。三轮执斋本作“赞”。


④《唐书·酷吏传》:“姚崇曰:‘当时以告讦为功,天下号曰罗织。”


⑤“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这个恐,就是戒慎恐惧的恐,之前一直有讨论戒慎恐惧的功夫,此处也算是一个注脚。   这个“恐枉人是非”之恐是良知之恐,在此处练“过与不及”去私欲的功夫,亦是致知功夫。


⑥枉。全书作“杜”,误。


⑦朱熹《中庸章句》引程颐语:“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又参见《与王纯甫》:“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不出乎喜怒哀乐四者,此为学之要,而为政亦在其中矣。”(《全书》卷四)

⑧参见《与王公弼》:“书中所云斯道广大,无处欠缺,动静穷达,无往非学,自到任以来,钱谷狱讼,事上接下,皆不敢放过。但反观于独,犹未是夭寿不二根基,毁誉得丧之间未能脱然。足知用功之密。只此自知之明,便是良知,致此良知以求自慊,便是致知矣。”(《全书》卷五)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