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系列篇文学类之――文学理论的形成

文学理论萌芽状态产生在创造文字以后,是和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分不开的。文学理论大都体现在总体文化的论述内,和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关。

春秋时期,孔子提倡“师教”,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后来的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讲求“养浩然之气”,对后来文学理论中的“文气”起到了奠基作用。荀子对儒家文学理论进行继承和发展,形成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点。老子和庄子代表了道家的文学观,老子主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崇尚“无乐之乐”“言意之表”“物化”“得意忘言”“虚静”,对古代文艺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

汉代儒士信奉孔子的“温柔敦厚”的思想,进一步形成了原道、征圣、宗经的原则。扬雄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比孟子,要继承孔子,发扬儒家大业,以道、圣、经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提倡文质并茂。司马迁和班固认为文学创作应真实地反映现实。

东汉末年,王充提倡真、善、美相统一,反对虚妄,反对复古,崇尚独创,《论衡》集中反映了这些理论。曹魏时期,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分文章为“雅”“理”“实”“丽”四科,代表作为曹丕的《典论·论文》。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完整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就是按《文赋》的道路继续发展的。南朝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其代表作《文心雕龙》从文学创作的构思、文学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钟嵘的《诗品》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重要著作,钟嵘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到了唐初,陈子昂在初唐四杰的基础上倡导“建安风骨”,提出“兴寄”的文学主张,并留下“念天下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句。大诗人李白将陈子昂的主张发扬光大,他崇尚清新自然的诗歌理论,正如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朝代,殷璠提出以艺术意象为主;王昌龄为意境的深化和扩展提出“诗境论”;白居易则提倡“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直书其事”。王维一派山水田园诗派则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宋代苏轼是重要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强调“随物赋形”和“传神”,追求“虚化”“物化”“妙观逸想”的精神世界。与苏轼同时代的黄庭坚则提倡文学创作要“以理为主”,希望能“脱胎换骨”“点石成金”。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深深地影响着北宋后期到南宋的整个诗坛。

明朝的王世贞主张学古和诗心相结合,唐顺之主张“本色论”即“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嘉靖后期形成了反复古的文学核心:强调文学源于心灵,从师古转向师心,主张任性而为,以真实、自然为最高追求。

清朝重视对前人理论的总结,提出了很多说法,例如:神韵说、肌理说、格调说、性灵说等,名头很大,也各有论据,但是影响很小。直到清朝末年,黄遵宪提出“我手写吾口”,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思想从传统走向了现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篇文学类之――文学理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