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丨弄懂这三句话,让你告别知识焦虑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句话。

孔子开宗明义,上来先讲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学习”。

在我看来,孔子应该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终身学习”观念的人。

学习是我们认知未知事物的一个重要途径,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更完美。

然而,怎么去学习呢?

一句话就讲完了,学而时习之。

在这里,“习”字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复习、温习”,而是指的是实践,是运用。

当你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之后,一定要经常地实践它、运用它,如果不运用,或本身就是无用之学,那就不能叫学习,那就是在浪费时间,学了等于没学。

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印证你所学的内容,才叫做真正的学习,才是对于知识的回顾与温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你获得真正的快乐。“说”通“悦”,解释为快乐或是愉悦。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了,既然一句话就讲完了,为什么又要说后面两句话,后面两句话好像和学习没什么关系啊。

其实,这就是圣人的苦心了,也是他的一片仁心。

孔子担心他的弟子们不明白第一句的真义,所以又补充了后面两句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何为朋?吃喝玩乐的那叫朋友吗?在孔子看来,那不是的,必须是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称之为“朋”,可以坐下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人才能称之为“朋”。可以看得出,孔子对于朋友的要求非常高。

人海茫茫,如果真的能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恐怕做梦都要笑醒。就像现在,有很多读书大V都在搞线下的读书会,邀请粉丝们聚会,共同去学习、讨论一本书,或是一个观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然,也有一些人打着这个名义去骗钱,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这也是对圣贤的一种亵渎。

上一句孔子讲了“学习必须实践的重要性”,后面紧接着告诉了我们具体的实践方法,如果你所学的内容不能立即使用,那就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去分享,只有将学的内容讲出来,那才是你的。在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对知识的一种重塑,使之尽快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自己所讲的内容,别人不理解的时候,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就像我现在所写的内容,我知道一旦发表,很有可能会遭来批评,那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与其生气,倒不如看开一些,继续努力地解读。

正如现在人们所积极讨论的有关“网暴”的问题,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最后灰头土脸地回来了,但凡孔子心窄一点,也就没有了现在的经典了。因此,凡事看开一些,守住自己的初心。

最后,聊一聊“君子”。因为《论语》中反复出现这个词,所以我在这里先讲了。

君子其实有两种意思,第一,诸侯国君的儿子,这个是原意,按照西周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君位,其余的儿子都不可以,也就成为了诸侯的下面一级,卿大夫。简单来说,就是贵族。

第二,指的是德行高尚的人。现在基本都用这个意思。为什么孔子总是提这两个字,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什么样的人才是贵族?德行高尚的人才是贵族。

如果你是贵族,你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德行高尚,这才是德以配位。如果你是平民,也不要气馁,精神的富足、高尚的品德,一样可以使你成为“贵族”,通过学习,人人皆可成为贵族。这一点比古代西方单纯以血统来论贵贱,不知道高明多少。记住,人的高尚品德,远远比金钱、血统要珍贵地多。

综述,学习与实践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谁也离不开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自己所学,是最快的学习途径。如果你讲的内容,别人不理解,也没必要生气,只要是对的,那就努力坚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而丨弄懂这三句话,让你告别知识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