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乐天诗文》有感(15)

白居易

《何处堪避暑》

何处堪避暑,林间背日楼。

何处好追凉,池上随风舟。

日高饥始食,食竟饱还游。

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

眼明见青山,耳醒闻碧流。

脱袜闲濯足,解巾快搔头。

如此来几时,已过六七秋。

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拙退是其分,荣耀非所求。

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

此语君莫怪,静思吾亦愁。

如何三伏月,杨尹谪虔州。

虽然老白同志已经够简单明了,但是我们不妨还是用现代白话文来读一读,其实还是很有趣的。

这一首毫无疑问是白居易晚年的作品之一,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我们且理解成他在香山隐居时写的一首避暑诗歌吧!据考证,此首诗却实为老白同志64岁时所写。

而且,凭借老白诗文风流的个性,兴许自己谱曲,自己先唱起来。最后,难免山民们都要传唱开来。我们一起追随香山的老农们听听这首诗歌,其唱道:

什么地方可以躲避酷暑啊,

当然是树林间的背阳楼。

什么地方好乘凉啊,

当然是池塘上随风的小舟。


太阳晒屁股,
肚子饥得荒,开始吃饭香,
吃饱饭,返回继续游荡。
逛完山林睡一觉,
感觉口渴就喝它一碗茶酿。


抬头就看见青山,
醒来就听到碧绿的溪流。
脱袜子洗洗脚丫子,
解下头巾抓挠脑瓜子。


这样来了多长时间啦,
好像已经有了六七个春秋了吧?
从胸膛到整个身体,
无一不通透又自由。
我这么退休是不是傻,
是本分啊!
荣耀从来都不是我的追求。
虽然被世人取笑,
却最终没有俗物烦忧。
这话告诉你,别瞎咋呼,
静静想一想,我也忧愁。
怎样度过三伏月啊,
杨尹他也贬为虔州啦!

图片来自网络Ⅱ如侵立删

此首诗当然是老白隐居香山的作品之一。公元826年,白居易称病,然后就免归洛阳,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年58岁。

这首诗据说是835年所写,这一年的十月份老白同志被改授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进封冯翊县侯(爵位)。

这么算来64岁的老白已经混在南方七八年了,他要说在洛阳香山住了六七个春秋,也无不可。

另外,诗的末尾说的“杨尹”指的是杨虞卿,他诗中常常出现的二杨,除了杨虞卿,还有个“杨六”,指的却是杨汝士。

杨虞卿是老白同志的好朋友,而且是他老婆的从哥哥(同一个曾祖父),这么算来,就是老白的大舅哥了,想当年二人在京城如鱼得水的时候,小白同志就是跟着京兆尹的杨虞卿混官场。

京兆尹那就相当于如今的京城一把手啊,而当时的白居易当着首都民政局局长一职,那也是风光一时无两,多少京城富贵人家来求他办事啊!╯□╰

再想想如今糟老头子一枚,只能互相写诗歌安慰了。想必这首诗寄给杨虞卿,他也必是开怀大慰,心想,也不枉费自己当初提拔老白同志一回。

客居虔州的杨司马,收到书信,一定会老泪纵横吧!想想自己作为虔州的弼马温同志,还能得到白太傅的诗作劝慰,何其荣幸啊!

既然是一首老年时写的诗作,难免给人旷达出世的感觉,颇有种无事一身轻,百无聊赖把诗吟的趣味。

我们对比二百余年后,苏东坡所写的《定风坡》,感受一下,是不是有一种殊途同归的趣味呢?我们不妨来仔细品味《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草书定风坡三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白乐天诗文》有感(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