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5/7作业-3组-路露教练-Rae

R片段: 第五章 P138

那么缺少上下文怎么办?再次回到便签法“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反求诸己”的原则:不抱怨学习素材,给自己提要求。我们要提升学习能力,我们自己来给它添加上下文。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1. 分析信息的关键是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2. 整理信息的关键是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这些问题并非泾渭分明,主要为了提供思考方向,一般不需要逐一问下来。当遇到新信息时,能否熟练和适当地应用这些提问,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建议读者暂停阅读,拿出手机,随意找到一篇最近打开过的文章,想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信息是什么,然后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中的8类问题。

有趣的是,对于手机和网络上的很多信息,我们只需要问“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就会发现这个页面可以关闭了。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讲,它对我们一点儿都不重要。

I便签:

What:当今社会是移动阅读时代,互联网便捷时代,,我们每天不可避免的从手机上的公众号,微博,知乎、社群等等媒介上获得大量的信息。为了获取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升级思维,更新认知,除了书本和专业培训课程,移动阅读方式也是当今社会人普遍采用的高效、便捷的方法。但是现在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公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没有评委和编辑来帮读者把关这些信息的质量和真伪,甚至很多谣言信息掺杂其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识别高质量信息和加工信息为有用知识从而为己所用。这个片段介绍了如何分析和整理信息,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方法,该方法也可以用来判断信息的质量。

Why: 使用这个方法分析整理信息的好处是:

1.使用该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甄别信息的质量,帮助我们剔除掉那些不重要的信息,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那些无用的鸡汤文和制造焦虑的信息上。并且通过这个方法提炼出来的知识,经得住推敲和质疑。

2.经常使用该方法提炼加工信息为知识点,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力,锻炼批判和系统性思维。

3.使用该方法获得的知识,就像给知识点安装上用于链接的“触角“,可以互相联接形成知识网,帮助搭建知识体系。如果不使用这个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每个知识点都是孤立的,无法形成体系。而且不经过深度思考的信息和知识点,通常也记不住,更别提应用知识了。

Where:该方法用于对合法合规性质、逻辑性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而得出可实操性的知识点时使用。不适合科研数据类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不适合市场调研报告信息的分析和整理。

How: 如何通过给信息添加上下文,分析整理信息,将信息转变为知识?

第1步:分析信息(给知识做全面的检查,筛选出好的,有用的知识):从“前”、“因”、“后”、“果”四个方面进行追问信息的质量和价值: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备注:如果这件事对我不重要,可以忽略该信息,没有必要进行以下的追问。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备注:用来验证该信息作为推论出来的知识点是否有理有据。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备注:从正面谈该知识点的价值是什么,可以带来哪些机会?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备注:从负面谈该知识点的价值是什么?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什么?

第2步:整理信息(知识在体系中的安放位置):从“适”、“用”、“边”、“界”四个方面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备注:寻找相反的观点和实例帮助提炼明确该信息作为知识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备注:总结该知识点的使用条件有哪些?明确应用边界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备注:寻找相同、类似信息,明确应用场景和使用边界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备注:仔细甄别对比相反和类似信息,辨明交界区域,明确各自的使用边界。为搭建知识体系建立链接点。

A1便签:

在2月22日,这次《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实战营中的第2次作业中,我选择了一个有关通过提问来应对孩子问题从而提高孩子学习能力的片段。写这篇作业时,我经行了比较多的思考在如何拆解方法步骤,让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本以为写的比较具体和详细了。结果路露教练提出了四个深刻的问题:

1,Where: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一定不能直接告知答案吗?有没有什么时候是直接告知更好的呢?

2,How:每一个孩子都能自己去寻找答案吗?针对不同的孩子的年龄、知识结构、性格……有什么不同的应对方法吗?

3,How:如果父母的发散思维不是很好,无法提出发散性的问题,要怎么办呢?

4,Why:陈述的原因都是对于孩子智力、学习能力的好处,有没有其他的好处呢?比如,能否给孩子的心理、情绪等等方面也带来好处?或者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吗?

反思:

教练提出的4个问题,恰恰就是使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来分析和整理信息时应该追问的问题。而我没有在这几个方面进行追问,因而我写的where应用场景边界不清 ,how没有针对不同前提条件总结方法,why没有穷尽价值。

第一个问题:“适”反例是什么?比如,当孩子问的问题是需要立即给出明确指示性答案,以便开展行动的。比如:和孩子站在路口,孩子问现在交通灯是红色的,我可以过马路吗?总不能等孩子搞清楚,为什么绿色灯才能过马路,红色不能过马路才决定要不要过马路吧。

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是关于“用”的。我没有从实施人和被实施人的维度去考虑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条件。因而,我写的how有些情况下,可能根本无法实施。

第四个问题:我没有从“后”,“果”和“边”三个方面去追问和思考“ 。所以该方法的带来的价值(使用后可以帮助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不使用会带来哪些弊端)没有描述全面。没有从”边“的维度去追问思考,所以没有想到该方法不仅在学习力方面有帮助还可以给孩子在心里,情绪和自信角度带来好处。

A2便签:

目的:使用片段中的方法,锻炼追问的思维习惯,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目标:在这次训练营的5/7作业中,使用分析和整理方法中的8个“前因后果“、”适用边界“问题追问思考,书写I便签的内容。

第1步:先按照初步的理解完成I便签中关于what why where how的内容。

第2步:按照以下8个方面的问题,每项问题至少思考出一个答案。然后补充到I便签中。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样?对我的好处(效用)是什么?

果(自食其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观点的实例?

备注:寻找相反的观点和实例帮助提炼明确该信息作为知识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用(使用条件):要这样做得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什么情况下是不管用的?

备注:总结该知识点的使用条件有哪些?明确应用边界

边(旁敲边鼓):从前有没有类似的(或看起来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

备注:寻找相同、类似信息,明确应用场景和使用边界

科研信息,市场调查报告信息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备注:仔细甄别对比相反和类似信息,辨明交界区域,明确各自的使用边界。为搭建知识体系建立链接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读书就够了》-5/7作业-3组-路露教练-Rae)